苍柏燕栖 音容宛在 | 《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黑胶唱片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22浏览次数:10

以“中国之莺”驰名海内外的周小燕,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歌唱”、什么是人民艺术家的崇高使命。


1937年,正值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爆发的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诞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长城谣》,这首歌曲由年仅20岁的周小燕首唱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影响深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爱国歌曲《长城谣》首唱88周年和周小燕先生逝世9周年。为此,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以双方合作品牌“上音”正式出版发行《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以此追忆纪念。

image.png


《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

片号:HDL-0284

ISBN 978-7-7992-3215-7

11月22日,《长城谣》黑胶唱片发布会暨东湖庭院音乐会在武汉东湖苍柏园举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发行这套周小燕先生演唱的包含爱国歌曲、传统民歌、外国名曲等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表达的正是我们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与决心。专辑以《长城谣》为名,既是对周小燕先生艺术生命青春起点的致敬,更是因为这首歌曲表达的贯穿她一生的爱国情怀,以表后辈铭记先生的拳拳之心。“最好的怀念就是传唱。今天我们在这美丽的庭院里举办音乐会,聆听您的声音,您的学生、您的学生的学生用歌声表达对您的思念和热爱。”廖昌永说。

夜色中的东湖畔,廖昌永深情唱起《教我如何不想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住长江头》等经典艺术歌曲,与声乐歌剧系学生张功浩、冯浩然、范雪妍、乌列热等一起,在这片周先生魂牵梦绕的故土,用歌声追思恩师的音容风范。



本专辑是对周小燕先生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音档案的首次系统性梳理和高保真修复。全部录音资料均来源于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项目的中国唱片资料中心馆藏,并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进行资料整理,同时完成声音修复工作。这些声音档案跨度从1948年至1962年之间,共计40首代表性作品。弥足珍贵的是,其中包含从未面世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均来自馆藏发现的开盘旧带,包括《思乡》《西北农民歌唱毛主席》《苗家之歌》《百灵鸟双双地飞》《秋收山歌》、保加利亚歌曲《每日每夜想念你》、意大利歌曲《吻》等7首作品,在录音之后均未正式出版。本专辑作为周小燕先生所有出版物中收集最为完整、梳理最为系统、修复最为精良的历史文献,为研究周小燕先生声乐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的专辑。


周小燕1948年5月26日录音版本《长城谣》

专辑所收最早的录音是1948年5月26日周小燕先生在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的《长城谣》。当时,结束十年欧洲求学生涯的周小燕甫归上海不久。这一版本的《长城谣》伴奏用钢琴与小提琴的伴奏组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诗意美感,进一步升华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专辑的最后一轨录音是199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78岁高龄的周小燕先生登上八达岭长城时再次演唱的《长城谣》。她深情地说道:“站在长城上,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看到中国的变化,我就想到这么多为今天中国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没有看到这个场面,所以我们这些有幸目睹的人应该更加好好工作,为祖国的明天奉献我们所能奉献的力量。”专辑以《长城谣》为名,既是对周小燕先生艺术生命青春起点的致敬,更因这首歌曲贯穿其一生的爱国情怀,串联起她从“青春歌手”到“民族声乐先驱”的艺术轨迹,以表后辈铭记先生的拳拳之心。


专辑收录的41首曲目,涵盖了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民歌、抗战救亡歌曲,以及以民歌元素为核心的新创作作品、革命题材歌曲和电影插曲等多元类型,完整展现周小燕先生从青年至中年的演唱风格演变、声乐理念实践,以及与时代同频的艺术选择。这些录音不仅是她个人艺术生涯的缩影,更是中国近现代声乐史的鲜活史料。


具体而言,专辑包含的艺术歌曲有《长城谣》《红豆词》《思乡》《牧羊恋歌》《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等;外国民歌则有《杜鹃》《夜莺》《吻》《每日每夜想念你》《桔梗谣》等;革命歌曲收录了《二月里来》《青年参军》《胜利的消息要传开》《农村妇女送粮歌》;电影歌曲包括《时代的列车隆隆的响》《红灯下结成亲密的友情》(均为电影《护士日记》插曲)。其中,民歌及民歌改编作品占据了半数篇幅,如丁善德编曲的《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江定仙编曲的《康定情歌》(四川民歌)、王洛宾编曲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民歌)、黎英海编曲的《我的花儿》《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哈萨克族民歌)、王云阶编曲的《四季歌》(青海民歌)等。在声乐教学中,周小燕先生不仅追求声高准确,更追求中国气派。她认为:“不应该把‘字正腔圆’理解为歌唱者的奋斗目标,而是所应该做到的起码要求。因为‘正’和‘圆’还只是‘形式美’,它们都还不是类似绘画中的‘气韵生动’,涉及风骨、气质,内在精神之类的美学要求……”这些录音都极好地佐证了周小燕先生对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思考与亲身实践。专辑所有声音档案时间跨度长达47年,清晰展现了周小燕先生从抗战时期的救亡呐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探索,她的艺术始终与时代同频。无论是“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还是“集体叙事”的宏大传递,周小燕先生始终坚守民族音乐的初心。她曾说:“我的声音属于民族,属于时代。”这句话正是本专辑的精神内核。


本专辑的全部声音档案均取自中国唱片资料中心馆藏的模版或开盘带,档案保存完好,记录明确可溯。在声音修复处理方面,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音频工程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留老唱片特有的“温暖质感”,未对声音进行过度修饰。这种精心的处理方式,生动体现了我们对民族音乐遗产的敬畏之心与传承之志,不仅让当代听众能真实感受到“时代的声音”,让周小燕先生的声音以其最本真的状态持续“为人民歌唱”,更使这些录音成为研究20世纪中国声乐发展的重要资料,在世界文艺的舞台上更有力地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辨识度。

书画名家汪家芳、丁筱芳等现场创作,并分享音乐带来的灵感


据悉,本次唱片发布及东湖庭院音乐会作为第二届中国艺术歌曲高质量美育展演系列活动重要部分,由上海音乐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系列活动还包括中国艺术歌曲系列丛书发布、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暨学术论文征集仪式颁奖会,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大师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