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祖国大地,书写青春华章——上音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二)

发布时间:2025-08-05浏览次数:10

“锡”引力“溧”力在路

作曲指挥系暑期社会实践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生赴无锡、溧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由系党总支副书记廉子成带队,辅导员孙钟瑜、兼职辅导员陈玉倩协助,团队涵盖作曲、民乐作曲、指挥、视唱练耳等本硕博专业学生。师生们通过访企拓岗、公益演出、民间音乐采风、融媒体交流及红色展馆参观,以专业实践对话传统与时代,展现音乐学子的使命担当。



“未来指挥家”无锡公益专场于梅花瓣剧场成功举办。由上音作指系的8位本硕指挥专业学生执棒。上音作指系与无锡交响乐团党建共建签约,建立校团合作长效机制,助力优秀青年作曲与指挥人才成长。



作指系实践团队一行走进锡剧艺术中心、焦尾古琴传习所、阿炳故居和杨荫浏音乐艺术馆等,与民间大师面对面,聆听古老的旋律,感受江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溧阳市锡剧传承基地,实践团队与锡剧团代表深入探讨戏曲表演与创作前景,聚焦锡剧传承创新——剧团代表介绍定向委培传人、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及剧目创作实践经验;上音实践团队从作曲专业角度分享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戏曲融合思路。


左右滑动查看


焦尾琴是中国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院院长葛亚东介绍了焦尾琴的历史演变、珍稀曲谱与文物,分享古琴传承见解,引发同学们对古琴保护、传承与创新的讨论;在琴室,葛院长用自制复原版焦尾琴弹奏《酒狂》,旋律欢愁交织,与廉子成琴歌合奏《阳关三叠》。


在阿炳故居,师生们看到他生前使用的二胡与琵琶,泛黄照片重现大师街头演奏身影;杨荫浏音乐艺术馆则展现这位音乐学家以科学方法记录《二泉映月》,使这首民乐经典得以流传的生平。


左右滑动查看


在溧阳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与溧阳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溧阳广播电视台深度交流,了解现代媒体“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传播”的融合传播模式,直观体验了专业节目制作全流程;同时与溧阳市音乐家协会座谈交流,在溧阳本土文化挖掘、音乐创作与表演等领域进行探讨,共同探索专业艺术与大众传播的融合发展路径。



在溧阳博物馆,通过“史河流韵”“濑水风华”等展厅了解溧阳古今发展脉络,体会蒋塘马灯舞、焦尾琴传说等非遗人文价值;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史料馆,通过革命文物、历史照片等重温陈毅、粟裕等将领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光辉历程,坚定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此次实践,是行走的课堂,更是成长的篇章。上音作指系的师生们将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继续在音乐之路上前行,用专业与热爱,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锡”引力与溧”力量。



感知中国,探寻乡村振兴的“中国密码”

国际教育学院师生赴宁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上音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来自马来西亚、墨西哥、乌克兰、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18位国际学生赴宁夏银川,开展“感知中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辅导员季智老师带队,通过走访调研、教学实践、志愿服务与艺术展演,深入感受宁夏在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现代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成果。




乡村振兴
感悟脱贫攻坚伟大实践




实践团队前往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原隆村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振兴、文化先行”实现脱贫发展的路径,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巨大变化。随后,团队师生参观了袁隆村非遗工坊,亲身体验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美美与共
奏响中外青年交流新篇章



实践团队走访了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该社区集中展现了新时代社区治理“精细化、人文化、智能化”的发展成果。师生们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路线,参观了党建活动中心、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文体休闲设施和养老服务点,感受到社区治理不仅提供基础服务,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左右滑动查看


实践团队与宁夏大学共同举办了一场中外学生多元文化交融的音乐会。通过声乐、大提琴独奏、拉弦重奏等丰富多样的节目,展现了中外青年在音乐艺术上的共鸣与理解。演出后,师生们还参观了宁夏大学校园及音乐系教学设施。




志愿同行
打造国情教育创新实践新平台



上音国际教育学院与银川市贺兰县富兴街街道天鹅湖社区共同举行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实践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该基地作为面向国际学生开展国情教育、文化交流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将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参与中华文化学习与交流。



国际学生参演了天鹅湖社区举办的“第五届邻里音乐节”,节目融合民乐、西洋乐、独奏与重奏等多种形式,为居民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赢得热烈反响。


左右滑动查看


法国籍留学生李力安为社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中国古筝讲座,通过讲解古筝历史、流派与风格,并结合现场演奏与互动,激发了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亲切交流,给予专业指导与鼓励。




上音青年甘肃行:探寻文化自信自强新样本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的“千年凝粹焕新生:文化自信自强的甘肃样本与青年实践调查”暑期实践团队,在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工部、校友会(筹)的指导支持下顺利开展。



该团队赴甘肃省博物馆“红色甘肃”展厅、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瞻仰学习,重温中国共产党在甘肃领导各族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历程;同时前往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博物馆、张掖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地进行观摩研学,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专业路径,并每两天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文物展示、符号转译、内容传播等议题,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承的实践经验。


此外,团队还实地考察乌鞘岭、明长城遗址、五凉文化博物馆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遗存,在领悟历代边疆治理智慧的同时,深入体悟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校友会(筹)的联络下,团队赴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走访了上音校友。


走访前,西北师大音乐学院院长盛鸿斌出席座谈会,欢迎实践团并期待在音乐思政、学生实践、音乐研究等领域深度合作。西北师大民乐系主任郜鹏教授、音乐学系教师蒲蕊围绕音乐思政、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与教学等主题与实践团进行交流。



本团队坚持“从思政课堂走向社会”的“大思政课”要求,更聚焦“从社会反哺课堂”的实践闭环,将新时代文艺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体系,总结文艺工作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案例,增强文化自信力与行动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