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拉开帷幕!

发布时间:2022-11-18浏览次数:11

2022年11月15日,备受瞩目的“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在上海音乐学院正式拉开帷幕,并于当天举办了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青年作曲家当代音乐论坛”与“当代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一):全国中青年作曲家作品”三项活动。




一、开幕式音乐会


图片

当晚,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音乐会正式开始前,院长、当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廖昌永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他表示由上音主办的上海当代音乐节从原“当代音乐周”基础上升级,在各个方面展现出全新面貌,在保持引进世界各地最新现代音乐成果的同时,更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学校在现当代音乐创作与研究领域的成果,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促进中外音乐文化艺术交流,演绎当代经典,推出新人新作,为青年音乐家建立发展平台。

图片


音乐会上,著名指挥家、上音作指系张国勇教授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先后与沈子钰、陈泓璇、孙颖迪、周正中等演奏家、歌唱家合作演绎了中外著名作曲家的6部当代音乐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指挥家张国勇与乐队准确把握了当代音乐作品的多样性风格,充分表现出每一部作品的意趣内涵。


图片


叶小纲教授的《消失的银杏》——为乐队而作(2019—2022)中,乐队音色变化清雅而细致,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人类视角探索自然、宇宙并对内心进行审视。


图片

  

徐孟东教授的《交响幻想曲》——为中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2012)由中提琴演奏家沈子钰与乐队合作表演。音高组织上与琴曲《流水》有一定的渊源,将音乐的发展与韵味的表达融为一体。沈子钰的演奏松弛而自然,对音色与节奏变化的把控堪称完美。


图片


本场音乐会是许舒亚教授的《冬雪IV》——为竹笛与管弦乐队而作(2022)的全球首演,由上音研究生、青年竹笛演奏家陈泓璇与乐队合作。乐曲以音响的色彩对比描绘北国雪景,不同声部调性与非调性对置似乎是冰河下水流的暖意。青年竹笛演奏家陈泓璇对气息的控制几乎达到极致,对音乐的处理非常成熟。


图片


何训田教授的《色之舞》——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作(2009)由著名钢琴演奏家孙颖迪与乐队合作上演。拙朴的和声与灵动的旋律自始至终具有中国式的和谐美,自由的节奏暗含规则。孙颖迪不仅在快速乐句与和弦的弹奏中如履平地,而且可以把每一个单音的表情传递给听众,展现出高超的技术能力与艺术水准。钢琴家与乐队默契配合,仿佛传递出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心灵舞动。


图片

  

潘德列茨基的《三首中国歌曲》——为男中音与管弦乐队而作(2008)中《闻笛》《月夜》《夜景》歌词源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峤的《琵琶》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男中音歌唱家周正中的演唱与乐队音响结合,令人感受到从中国古代文化中脱胎而出的“笛”、“月”与“夜”的意象。乐队的配器增添了夜的色彩斑斓,展现出中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


图片

  

张千一教授的《丰收之歌》——为管弦乐队而作(2021)把浙江的“采茶舞曲”和山西的“道情”曲调作为素材进行发展,仿佛展现出大江南北丰收丰产的热闹景象。民族打击乐器的使用,更是把新时代中国人民内心的喜悦与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场音乐会中的中外作品,都以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汇为基础,植根于开放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尤其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不仅表现出民间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高度融合,作曲家深厚的艺术创造力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高度融合,也表现出内在的美学精神与当代开放性审美追求的高度融合。音乐会亦得到了现场听众的喜爱,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





二、青年作曲家当代音乐论坛


“青年作曲家当代音乐论坛”于上午在上音歌剧院的民乐排演厅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曲家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生济济一堂,论坛就“怎样平衡音乐探索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如何用音乐创作表达新时代?”、“全球(中国)作曲家创作特征(属性)?”以及作曲专业教学等一系列当代音乐创作与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图片

论坛由上音教师梁楠主持。中国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李劭晟,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教师张志亮,上音作指系教师王瑞奇、王甜甜、朱一清、李博、钱慎瀛、李博禅,博士后倪晨康,研究生李谌熙、依克山、孙昊瀚及与会的青年学子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此次面对面交流碰撞出的火花促进了相互理解与共同提升,希望这场极具现实意义的青年作曲家研讨会,对我国作曲家未来的音乐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图片


上音作指系副主任陈牧声教授谈到,艺术世界脱不开“天地人和”四个字。技术首先要符合作曲家本“人”的审美;然后要经得起“地”域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史的考验;最后是“天”的,也就是自然的规律,如源自泛音列的大三和弦等等。好的作曲技术,就是人道、地道、天道的和谐统一。

  

音乐节项目总监、上音主任周湘林教授作总结发言,并对年轻作曲家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期望:一是音乐一定要有共情,“写什么像什么”是共情的基础;二是作曲家需要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练好听觉,作品就会更细腻,和声学得好,声部才能处理好。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创作思想的发展过程,表示作曲家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达,但任何形式的创作风格的前提是要用心表达。


图片

  


  




三、全国中青年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图片

当天下午,“当代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一):全国中青年作曲家作品”在上音歌剧院的管弦排演厅进行,上音作曲指挥系本科四年级学生江非凡担任指挥,上音Pioneering-Lab室内乐团担任演奏。

  

音乐会上演了8部由我国中青年作曲家创作的独奏与室内乐作品: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朱琳教授创作的古筝独奏《江舟赋》,中国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李劭晟的《将进酒》——为朗诵与室内乐队而作,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志亮的《泛滟云霄》——为室内乐而作,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龚华华教授的《水德吟》——为古筝、四件弦乐器与两位打击乐演奏家而作,上海音乐学院强巍昊副教授的《墨行》——为琵琶、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上海音乐学院刘灏教授的《敦煌随想》——为长笛与钢琴而作,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师郑阳的《归去来兮|雪山之恋》——为竹笛、钢琴与弦乐四重奏而作,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姚晨教授《噢……苏醒》——为女高音、长笛(兼短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图片


这场音乐会上演的作品极具现代性和实验性,是我国当代中青年作曲家想象力、创造力的集中展示。音乐会整体上呈现出联觉与融合的特征。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在室内乐编制、作品结构、音高织体、音响音效、表演方式等各个方面深度交织为一体,视觉与听觉、画面感与音响性高度融合,中国文化哲学思想与西方音乐创作理念高度融合,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与赞誉。


  

当代音乐作品,结合优秀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的精彩演绎,进而引发理论家、音乐学者的研究和青年学者的思考交流。围绕当代音乐创作而展开的“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维呈现和发展模式,正是上海当代音乐节的核心价值所在,亦是学校一直以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的实践举措。

开放、交流、碰撞、融合、创造——本届音乐节“上海·世界·当代·未来”的各项活动,都彰显了艺术节助力新时代艺术人才“从当代走向未来,从上海走向世界”的宗旨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