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唯一上榜高校!上音获评上海版权示范单位

发布时间:2022-08-06浏览次数:47

2021年初,上海市版权局下发通知,认定上海音乐学院等8家单位2020年上海版权示范单位。我院是唯一上榜的高校。

近年来,我院以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自我加压,敢为人先,积极探索艺术音乐领域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受到政府部门及业内的充分认可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列为扩大开放的四大举措之一,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出台,再到正在修订的专利法中引入惩罚性赔偿措施,建立多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充分体现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决心。


相对于其他行业,艺术音乐领域的版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还未建立起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产业链上下游没有形成,这极大阻碍与限制了中国艺术音乐(包括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歌剧、合唱等)的广泛传播和推广,尤其在与国际艺术交流中处于不对等地位与劣势。知识产权保障的缺失,导致了艺术音乐领域大量的作曲家、表演艺术家无法在作品持续的推广与传播中获得应当有的经济收益,不利于行业生态发展。目前在音乐产业领域的版权公司、互联网音乐平台主要的工作业务是占市场主流的流行音乐。


上海音乐学院作为培养艺术音乐人才的重要阵地,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由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牵头进行院内多部门联动,共同参与到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


举措:“上音专区”

图片

2018年,我院与互联网平台达成合作,上线“上音专区”,建立首个国内高校音乐互联网阵地。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整整一百年,中国音乐在创作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积累了大量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公众知晓度还远远不够。为了让这些宝贵的音乐资产得到更好的保留,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的音乐发展脉络,更好地将高校的成果服务于社会,我院开创中国当代音乐互联网展示分享平台,现已初步上线音乐作品200余首,部分作品同时配套视频,以及上音教授的专业讲座。这些作品广泛来自于我院近年大型剧目、教师个人创作和历史经典作品,作为公益项目2年内免费传播。


在此项目中,我院协同创新中心反复与院内外专家斟酌与讨论作品版权的授权可能性及实施路径,逐步设立合理的版权授权机制及作品评审机制,努力探寻在音乐学院体制中与互联网的融合路径,单在这个项目中设立的项目文件就达四百余个,最终在学院教师和各部门的支持下陆续完成作品上线。


举措:“经典重录”

图片

虽然已经在“上音专区”上架了200多首作品,但是仍有不少经典作品由于无法获得表演者授权、出版公司授权,抑或是录音质量较差,甚至无法找到音视频,无法与大众分享。因此,2018年我院协同创新中心着手筹备上音经典重录计划,对上音建校以来作曲专业师生们近千余部作品进行梳理并分批次录制。


中心组建8人研究员团队及数十名志愿者小组(包括上音作曲指挥系、音乐学系、音乐工程系、数字媒体学院本硕博在读学生组成),用近一年的时间做了大量手稿整理和电子排版制谱工作,于2019年11月完成第一批共8位作曲家的12首作品,2020年11月23日正式启动第二轮录制。第一期12部作品的总谱将作为“2021年建党献礼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陆续出版,重制项目小组也将会继续整理、收集、重录师生们的经典作品,展现上音的学术成果与风采。


举措:版权讲座

作为高校,我院以锻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音乐人才为主旨。自2018年起,我院开展音乐版权系列讲座,普及知识产权相关概念,加强师生版权保护意识。包括上海音乐学院柔性引进专家、音乐版权服务专家朱一丹女士主讲的“音乐授权,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及其与特邀嘉宾徐燕女士进行有关“浅谈版权音乐”为主题的讲座;陈永华教授、徐沁先生、朱一丹女士共同参与的“版权的保护、管理和运营论坛”;法学博士董文涛律师主讲的“音乐人必备的版权法常识”等。


图片

图片

举措:著作权登记

此外,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我院版权工作主要牵头部门,为我院优秀原创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包括《春上海1949》《海上音》等在内的院内原创作品已在受理中,《笛韵天籁》《英雄颂》等作品已取得证书。此外,原创作品《东去西来》《笛韵天籁》已取得商标注册证书。

图片

未来,我院将继续发挥引领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探索艺术音乐领域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版权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能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贡献上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