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传承弘扬先辈学者人文精神,复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发布时间:2021-09-28浏览次数:1880

▲图为2005年陈应时在李叔同纪念馆留影。

近半个世纪以来,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学的两位教授陈应时、陈聆群先生分别在古代音乐史与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创造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在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他们的学术与教学成果,不仅仅局限于成果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毕生的经历化入到传承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洪流之中。”上音老院长江明惇教授说。

在先辈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对中国音乐史做出传承与创新,“传承·弘扬——陈应时、陈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音乐史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

作为中国古代乐律学及古谱研究“终极问题”的挑战者,陈应时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确定了宫调、律学和古谱三个领域作为其学术研究的重心,他对于敦煌琵琶乐谱的研究和律学理论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陈聆群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基本问题”的奠基者、不断反思求索的开拓者。对于史学材料的收集与挖掘,作为史学研究的佐证,形成相对完整的历史评价,是陈聆群先生的重要贡献。他的著述体现出20世纪后半个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上音校史的可靠记载。

▲图为陈聆群教授。

本次学术研讨会持续两天,包括学界前辈专场、陈应时纪念专场、陈聆群纪念专场、中国古代音乐史专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场等多个主题,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专家以及当代中国音乐理论界贡献卓著的学者,如杜亚雄、居其宏、戴嘉枋、秦序、王子初、郑荣达、向延生等围绕陈应时、陈聆群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与学术人生,乐律学、古谱学、琴学等相关领域展开专题研究,并就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问题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展开探讨交流。

研讨会首日晚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前系主任、陈应时师门代表赵维平的讲座音乐会“丝绸之路·唐代音乐的重构实践”成为本次研讨会的又一特色。赵维平教授展示了他对于唐代音乐历史重构的探索与实践,这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是“无声的历史”的难题做出了突破性尝试,旨在寻得真正能够代表中国音乐之文化内核、精神的音乐形态,复兴我国古典及传统的音乐文化。

▲图为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敦煌乐谱解释辩证》。

赵维平还就两位先生的学术遗产谈及对于后辈的启示。其中,陈聆群先生在强调史料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对于“重写音乐史”等学科问题推动中,呈现出不畏苦难、面对事实的学术风尚;陈应时先生在古琴幽兰谱的律制问题、宫调理论中的调与调性问题、“之调”与“为调”问题等大量争议性问题中,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绝不妥协的态度与品格。两位先生以史料为依据,从具体的形态入手解决目标问题的学术理路,值得后辈学习、继承与弘扬。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王丹丹教授感谢两位教授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勤勉耕耘,也肯定了两位先生对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所做的重要贡献——一生兢兢业业,屡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以深厚的学术修养、人格道德垂范,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本分。在他们的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的引领之下,音乐学系的中国音乐史后继者代际叠出。

在各位学界前辈们的鼎力支持以及学术后辈们的热情参与之中,此次“传承·弘扬——陈应时、陈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音乐史学术研讨会”虽然仅有短短两日,但是陈应时、陈聆群两位先生的学术品格与治学理路,深深刻印在每一位与会者的心中。他们的学品、人品、教品将会在今后不断得以传承与发扬,作为一种激励与鼓舞,生生不息、万古长青。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共同协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上海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工作委员会承办。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学术交流与社会普及,不仅体现了校史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亦是上音对标“双一流”建设为推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做出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