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7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综述

发布时间:2021-05-18浏览次数:2709

2021年第7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从56日开始,活动内容包括“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百年二胡品鉴音乐会”、“若言琴上有琴声——对话扬琴”专题音乐会、以及《二胡史中的储师竹》、《卷叶吹为玉笛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文化拾遗》、《音乐——拨动人们心弦的精灵》在内的学术讲座。

202156日上午10:30,“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在上音歌剧院管弦排练厅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是东方器博物馆继2019年“百年大同”、2020年“雪梅赋”月琴展之后对中国民族器乐的再一次百年回顾活动。展览集中了中国百年来不同时期的二胡作品30余件,反映了百年二胡制作技艺的变化、乐器形制的演化及人们对二胡音乐感知的变迁,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东方乐器博物馆承办,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协办,同时得到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主办方希冀通过此次展览让大家了解百年来二胡艺术的发展历程,并从中反思二胡艺术未来之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史寅馆长主持开幕仪式,史寅馆长对参与此次开幕仪式的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在场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提到自东方乐器博物馆成立近40年来,曾多次推出乐器展览活动,这些活动为学术研究、学校教学工作以及宣传社会音乐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是集全社会相关人士之力举办的最为深入且广泛的学术活动,其成功举办得益于各级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

  

活动策展人之一的沈正国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此次展览活动的缘起与活动内容,他提到上世纪60年代初,王根兴制作的二胡经闵惠芬等二胡演奏家演奏而家喻户晓,王根兴等老一辈乐器制作者勤劳苦干的精神给1976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器厂的他留下深刻印象。当下,老一辈乐器制作者相继离世,此次活动目的之一则是向这些默默耕耘在传统国乐土地上的幕后英雄们致敬,并希望通过二十余把不同时期的二胡实物史料,概览二胡百年发展历程,通过回望不同时期的二胡历史坐标,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重新认识、认知二胡文化的前世今生,为当下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二胡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沈正国教授将去年完成的仿阿炳30年代二胡“清一色”捐赠给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以表示他对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此次展览活动的感激之情。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为沈正国颁发捐赠证书,并发表感言:“回望二胡百年,如今家喻户晓的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阿炳无不是我们江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将二胡带上舞台,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上海音乐学院没有理由不去宣传二胡文化,感谢沈正国老师为此次展览的辛勤付出,感谢他将这把经典之作捐赠给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

  

接下来,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冯磊教授致辞。冯磊教授首先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对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们表示欢迎,他提到二胡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其乐器制作、演奏、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不少发展,上海音乐学院的陆修棠、王乙、项祖英、吴之珉、闵惠芬、王永德等一大批老一辈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同时不少二胡音乐作品也产生于上音作曲家笔下,如朱晓谷《新婚别》、何占豪《莫愁女》、杨立青的二胡与乐队作品《江河水》、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等。今年恰逢党的百年诞辰,此次活动藉以通过对二胡之“器”百年发展历程的回望,感悟音乐家、演奏家、教育家和制作师等同心协力、砥砺前行的过往,认清二胡艺术的来处和前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生成新的认知、考量和启迪。

此次“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南京艺术学院马永德教授、江苏省音乐节协会朱昌耀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会长陈耀星、副会长高扬、陈军、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张翔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对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张翔秘书长在贺词中提到东方乐器博物馆近十年来致力于乐器方面的相关文物的收藏、展览、教育和研究,他希望“百年二胡回望”展览活动能促进乐器的制作、演奏、教育、研究和收藏等领域乃至各种跨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贡献力量。萧梅教授祝贺“百年二胡回望”展览顺利开幕,她认为此次展览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探索乐器自身的声音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可听的历史。”她提到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策展者邀请了二胡界的演奏名家,就每件展品作出了试音的探索,我们能从这些二胡不同的弦材、不同的琴杆长度、不同的弓的制造材料,以及因这些制作材料所带来的演奏手法的差异,来感受与认识不同时代的二胡背后所呈现出的不同声音景观所适应的环境、曲风、演奏和个性。经由这些可听、可触、可感的历史,再看这个百年二胡展,我们不仅回望乐器自身,同时也在亲历中国人在一个世纪中音乐感觉的变迁,而这一点在我们对于二胡以及当代器乐的研究中是一直被忽视的,因而此次展览活动将成为百年二胡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接下来,二胡制作师王根兴先生的家属王健林先生致答谢词,对上音举办的这个活动和社会各界对其父的肯定表示感谢,感谢办展方和各位专家学者对王根兴技艺的传承和认可,期待大家情谊久长。

专家学者合影后迎来开幕式的第二部分,“百年二胡品鉴音乐会”。主办方从“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中挑选了数把极具代表性的丝弦胡琴,交由王莉莉、马晓辉、岳峰等演奏家演奏,让现场听众感受百年来二胡音色之变化。鉴百年二胡形制之变化,品百年二胡音色之变迁,即此次音乐会的特殊意义所在。

音乐会上演奏的第一把琴为“复原刘天华直项六角筒丝弦二胡”,该琴年代为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刘天华已经开始革新二胡,如增长琴杠长度,增加琴弦有效弦长,这些改革提高了二胡的音乐表现力,将其发展成一门独奏乐器。王莉莉老师以刘天华创作的一曲《月夜》演奏该琴,丝弦的润泽柔韧给原本柔美抒情的曲风平添一丝清丽,展现出一副江南夜色美景。随后,王莉莉老师分别以复原20世纪20年代的“华彦钧竹制丝弦二胡”和王根兴近年制作的二泉琴演奏同一首乐曲《二泉映月》,在同一旋律上,两把二胡音色对比强烈,这更为凸显出“华彦钧竹制丝弦二胡”的历史厚重感,也让在场听众清晰感受到百年来二胡之变迁,正如王莉莉演奏后提到:“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钢丝弦,以往丝弦二胡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年代感,从丝弦到钢丝弦,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中国人的个性或音乐感觉上的差异”。时间转眼来到上世纪40年代,王莉莉、岳峰和马晓辉分别演奏了3把产于40年代的二胡,王莉莉老师用“六角简单龙首丝弦二胡”演奏刘天华代表作《良宵》,愉快祥和的抒情旋律加上王莉莉老师细致的演奏处理,将除夕夜欢喜愉悦的氛围表达的淋漓尽致。岳峰老师以“仿储师竹龙首丝弦二胡”演奏储师竹老师代表作品《熏风曲》与《私祝》,岳峰老师演奏后谈及自己演奏体会:“演奏丝弦二胡,能明显感受到丝弦抓弦更加牢固,以前用钢丝弦演奏一些二胡作品时总感觉气势不足,可见这与弦的材质很有关系。”马晓辉以一把仿王乙老师小中胡演奏一曲《琴韵》,《琴韵》这首作品也是她为感怀恩师王乙所作,演奏中她深情的哼鸣配以二胡悠扬旋律抒发了她对恩师王乙的深深思念之情。上世纪50年代,这是二胡发展历史上一次重要时刻,彼时二胡用弦钢、丝交替,此次音乐会上,王莉莉老师以一把“复原孙文明铜杆二胡”演奏《紫竹调》,这把二胡在1956年左右由苏州民族乐器厂制作,整把二胡除琴弦新装之外,其与部分均为当时原件,《紫竹调》流行于苏州地区,旋律曲调清新秀雅,颇具江南风格。1960年,中国轻工业部在这一年制定了二胡制作标准,音乐会上王莉莉老师以1960年制作的首版部定钢弦二胡演奏《山村变了样》,该二胡由王根兴制作,二胡张纲弦,包丝绒托板,富有时代特征,《山村变了样》是曾加庆创作于1958年的一首二胡名曲,钢丝弦为本就悠扬爽朗的乐曲旋律增添一丝明亮,呈现出山村欣欣向荣之景。时间来到80年代,王莉莉老师以一把80年代制作的六角筒回纹首二胡演奏《江南春色》,该二胡同样张钢弦,音色明亮集中,王莉莉老师演奏后表示:“我们可以从音色上听出,80年代后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喜悦感。可见,每个时代的胡琴工艺与时代环境紧密相连。”最后,我们回到2011年,试奏胡琴为“荷塘月色首蛇纹木二胡”,王莉莉用该琴分别演奏《水乡小唱》与《秦川抒怀》,两首作品极具对比性,选择两曲的目的在于测试当下胡琴的抗压能力与适应乐曲风格的能力,正如王莉莉老师所言:“一把胡琴,不仅要能演奏出粗狂十足的声音,也要有细腻委婉的声音,它要适应不同的乐曲风格。”

音乐会以数把二胡的制作时间为线,从20世纪20年代的“复原刘天华直项六角筒丝弦二胡”开始,到2011年由王根兴、沈正国、丁桂福制作的“荷塘月色首蛇纹木二胡”,为现场听众铺开了一幅百年二胡历史发展长卷,“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纪念展”、2021年第7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活动也在富有历史感的二胡声中拉开帷幕。

  

接续上午开幕式及品鉴二胡音乐会之余热,下午3:30分在上音歌剧院管弦排练厅内,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胡教授岳峰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名为《二胡史中的储师竹》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沈正国老师主持。

岳峰老师在讲座中首先梳理了二胡乐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即由隋唐时期西北边鄙游牧民族的奚部之乐,到元明后传入中原农耕文化的汉地胡琴再至明清以来遍布江南民间百戏的二弦之器,并在20世纪后经由刘天华等人革新,二胡由伴奏乐器逐渐成为一只独奏乐器。随后,岳峰老师梳理了刘天华专业二胡承传谱系,从而导入本讲座主题“二胡史中的储师竹”,讲座围绕储师竹生平、演奏、教学、述著、创作五个方面展开,介绍了从储师竹初遇刘天华,成为其最早的二胡学生,到他专业从事二胡演奏与教学,并展开二胡音乐作品的创作与二胡音乐之研究,回顾了储师竹老师一生的学术经历。岳峰老师以大量史料呈现出储师竹音乐共享、乐史定位、承传乐脉以及代表性作品,让大家对二胡大师储师竹先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202157日下午3:00,在上音歌剧院管弦排练厅内,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的邢媛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名为《卷叶吹为玉笛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文化拾遗》学术讲座,讲座由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史寅馆长主持,此次讲座同为2021年第7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历史源远流长,乐器种类丰富多样。邢媛老师以展示乐器、互动对话的形式向在场听众介绍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乐器,并且从中看到少数民族乐器不仅仅具备表现音乐的功能,还有着作为日常生活、劳动以及交流信息的功能与内涵,如壮族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工具“扁担”、“砻”作为乐器演奏,敲击节奏为歌舞伴奏;怒族的口簧除了演奏“音乐”之外,更多的是用来传递情意。可见,这些“乐器”与少数民族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02158日晚7:00,在上音歌剧院管弦排练厅内,迎来了2021年第7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之一的“若言琴上有琴声——对话扬琴”专题音乐会。本场音乐会由梁媛老师主持,上海音乐学院成海华教授、王莉莉教授出席音乐会。

  

在音乐会正式开始之前,梁媛老师表示本场音乐会是以“对话”形式展开,对话不仅在于台上演奏者与乐器、乐曲之间,更在于台下观众与台上演奏者之间的积极对话,希望通过沟通、讲解与讨论的互动方式,让大家对扬琴乐器以及相关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随后,梁媛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扬琴类似的乐器形制与演奏方式,介绍了中国扬琴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大家对扬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较之中国民族乐器二胡、古筝,扬琴的独奏作品较少,它在舞台上更多的是以重奏形式或为其他乐器伴奏形式出现,而本场音乐会上不仅有扬琴独奏作品,同时也有重奏作品,主办方是想以不同的演奏形式,让现场听众从不同角度认识扬琴。本场音乐会第一首乐曲由上音昕悦组合演奏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行街》,全曲轻盈优美,各乐器声部在演奏过程中嵌挡让路,你来我往,默契配合,描绘出一幅欢快喜庆的节日场面。结束后,梁媛老师提问乐手们如何记忆这样富有复杂变化的乐曲?乐手们回答说虽然这首乐器变化十分复杂,但是在每一次变化上都会以更改主奏乐器的方式加以提醒,从而完成整首乐曲的演奏。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之间,让现场听众从演奏者的角度理解音乐旋律呈现的背后秘密。接下来,音乐会演奏了扬琴独奏《汨罗江上赛龙舟》、重奏《平湖秋月》、《黄水谣》《雨后庭院》、二胡与扬琴《秦川抒怀》、二胡独奏《江南春色》以及扬琴与钢琴《云端》等乐曲,整场音乐会曲目风格丰富、演奏形式多样,想必沉醉在音乐世界的在场音乐爱好者们,也对扬琴这一乐器形成了新的认知。

  

  

2021510日下午3:00,在上音歌剧院管弦排练厅内,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史寅馆长为我们带来一场名为《音乐——拨动人们心弦的精灵》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同为2021年第7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之一。

  

史寅老师在讲座中以“音乐说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以及管乐合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等音乐作品为例一一鉴赏,告诉现场听众如何聆听音乐,如何理解音乐,另外,史寅老师还在讲座中以不同地域的音乐,如江南音乐、内蒙古音乐等为例,一一剖析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他认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声音的组合来进行传递和认识,而乐器作为音乐的重要表现载体,器乐音乐形式的产生也使音乐的表现更为丰富多彩。

  

在为期数天的2021年第7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中,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人们参与其中,他们在活动认识与理解音乐文化,这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向社会宣传音乐文化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开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系列活动的意义所在。

  

  

撰稿  张毅

摄影  肖咏仪 刘桂腾 王晓东

本期编辑 褚婉吟 曹然

审稿 邢媛 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