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上音原创作品深入人心助力“双一流”建设

发布时间:2020-11-17浏览次数:269

出人才、出作品是艺术类高等院校办学基础与特色。上海音乐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与文艺方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历史上诞生了一批代表中国、享誉世界的优秀文艺创作: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组曲《长征》、《幸福河大合唱》、歌曲《致世博》等为代表的优秀经典作品,既汇聚了上音在教学、创作、表演与实践方面的综合成果,又为服务国家和上海的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2017年,上音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到打造原创音乐精品和人才培养的新阶段,践行以音乐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回答好“为谁培养音乐人才、培养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怎样培养音乐人才”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不断探索具有音乐专业高等教育特点的“三全育人”工作模式。


聚焦改革发展大势,构建文艺创作新风范。2018年,学校新创作一批音乐原创作品都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大型交响乐《丝路追梦》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和中国国家艺术节的舞台上走入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奏响“时代之音”;获国际大奖的原创音乐剧《海上音》在海内外持续推广,唱响“上海之音”;为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国文化精神,原创音乐剧《梦临汤显祖》、歌剧《汤显祖》、歌剧《贺绿汀》、交响乐《炎黄颂》、多媒体交响剧场《良渚》、器乐剧《笛韵天籁》、跨界融合作品《东去西来》等一批大型舞台作品在全国巡演推广,引起热烈反响。其中,以歌剧《贺绿汀》创作、排演、巡演,形成艺术科创、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综合学科成果,成为学校开展立德树人成果的标志新典范。

汇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打造优秀文艺经典。上音原创歌剧《贺绿汀》讲述了人民音乐家、上音人敬爱的老院长贺绿汀成长奋斗一生、讴歌人民的故事,展现贺老在艺术上承前启后、融汇中西、树立文化自信、追求创作卓越,成为当代文艺工作的楷模。创作布局方面,共有六幕场景,32个唱段(其中8首咏叹调、24首重唱合唱),以及序曲、终曲、间奏曲等贯穿的歌剧结构,融合湖南花鼓戏、广东音乐等中国民间音乐素材,融入贺老代表作品《天涯歌女》《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发展成歌剧中鲜明的音乐主题和人物形象要素,内容丰富,旋律朗朗上口;舞台设计方面,还原了贺老曾经生活、工作过的湖南邵阳、广东海陆丰、上海音专、延安鲁艺等重要取景场地,整部歌剧既具备传统歌剧的基本形式,又创新探索民族歌剧表现形式,使歌剧表现力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2018年该剧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北京、上海、湖北武汉、湖南邵阳、江苏盐城、广东汕尾等地巡演20余场,成为《新闻联播》关注的民族歌剧,体现出该剧在思想性与艺术性创造的双赢。

凝聚全校合力,建立学科综合与教学创新范示。歌剧《贺绿汀》融合音乐创作与演奏、歌剧表演艺术、音乐设计与制作、舞台制作呈现、艺术管理等综合学科。《贺》剧从出品人、创作者、演奏与表演、舞台设计制作等均为上音师生,上音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任出品人并担纲全剧作词,青年编剧陆驾云任全剧编剧,著名作曲家、上音特聘教授张千一领衔音乐总监并作曲,上音教授廖昌永任总导演及主演,方琼、顾平等担任主角,上音数媒学院团队担纲舞美设计,上音交响乐团全程伴奏等,形成了音乐创作、表演、教育与应用等综合学科集成。以艺术实践拓展课堂教学,以“大师传帮带”团队带教模式,形成点-线-面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每场演出的演职人员阵容逾200人,通过20余场巡演,学生演员以A/B/C角滚动调整,使这些学科专业的学生参与基本达到100%,人才培养全覆盖。

注重人才建设,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作为中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院校,上海音乐学院90年多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校史,还是记录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和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史。以贺绿汀等为代表的上音人,为上音注入了红色基因,血脉传承,源远流长。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围绕传承初心使命,坚持以党建引领一流音乐院校建设,通过策划创作排演原创歌剧《贺绿汀》,并在剧组建立临时党支部的举措,践行以音乐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回答好“为谁培养音乐人才、培养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怎样培养音乐人才”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不断探索具有音乐专业高等教育特点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原创歌剧的创演过程中,上音充分认识到作品的深刻教育意义对于音乐人才培养树根立魂的重要契机,逐渐摸索出一条“一路走、一路学、一路演”的艺术实践教学与音乐思政新模式,既训练专业技能,更锤炼德育涵养。学校党委把党建思政工作建在火线上,在剧组中成立临时党支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

虽然参加演出的学生是“流水的兵”,剧组人员不断有所调整,但临时党支部不“临时”,凡《贺绿汀》剧组成员,从学校党委书记,到刚入党的学生党员,全部编入临时党支部,与原属支部实行双重管理;临时党支部领导班子由校党委宣传部、声歌系、管弦系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直属校党委领导;对每个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剧组的表现,都要进行考核评议,特别是在党员发展中,更注重剧组火线的考验。支部的工作,覆盖到全体进组的师生。

吃透剧情和人物,排好贺剧、演好贺剧就是最好的学习。在巡演过程中,剧组注重结合剧组运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两张皮”,剧组充分利用好当时当地丰富的思政资源,不断学习中国革命历史,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党委书记开设党课,将思政教育课堂设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旧址、武汉“五大”会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海陆丰红场等红色地标现场,收到极好效果,成为上音课程思政的创新亮点。学生普遍感言:“排一部剧所学到的东西比上一年课还多”。不仅如此,从该剧组走出来的学生开始在国内外各类音乐重大赛事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生力量。贺剧巡演的路线循着贺老的革命生涯和战斗足迹,被新华社称为新时代的一次“精神长征”。巡演中的每一场演出不仅仅是艺术实践,更是艺术的采风和精神的升华。不仅是艺术服务于人民,还要让艺术教育我们师生自己:无论创作什么样的音乐,归根到底都要不忘初心,为时代讴歌,为人民歌唱!

扩大传播影响,推动文化生产力。《贺》剧演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掌声持久不息,吸引了现场观众达30000余人,在线收看超过50万人次,以《贺》剧音乐的延伸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已超过300万点击量,以一部歌剧带动的社会服务效应不断扩大,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并全剧播出,累计新闻报道近200篇,引发社会对“红色音乐基因”话题深广度挖掘。上音以《贺》剧再出发,进一步打造原创音乐作品,推动文化生产力。

2019年上音与虹口区委宣传部结合“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开发虹口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共同打造出品原创音乐剧《春上海1949》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该剧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林在勇任总策划、编剧、作词,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任出品人,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负责人安栋作曲。总导演、灯光设计邀请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钟浩和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担纲。音乐戏剧系人气颇高的新生代音乐剧演员王梓庭、方书剑、王洁璐等优秀师生主演。7月4日该剧建组启动仪式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举行,剧组临时党支部也同时成立,并在成立当天即开展学习,通过学习革命历史,加深对新剧时代背景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上海音乐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重要论断,以创作、排演优秀艺术作品,作为探索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与“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与缩影,以原创作品为带动,着力锻造具有红色基因、经典语境、国际视野、海派风范的原创音乐品牌,牵引多学科系统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形成文化生产力的贡献力量。

原创之路,上音走得坚实、沉稳;诲人育人,上音做得自信、坚定。而今征程,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