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声乐歌剧系拟通过专业对接、专长引领、理论为纲、实践为目,纲举目张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熏陶、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融入声乐教学与实践中,以剧目排练巡演、爱国主义作品领悟体会与学习等综合手段,一方面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生动呈现,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思政理论认识和教学水平。
教学计划:
充分落实好“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的结合。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把体现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内容列为首选,建设中国歌曲曲库。通过《教我如何不想她》、《那就是我》、《我爱你中国》、《十送红军》、《五月的鲜花》、《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歌曲的教学过程,教师以对歌曲创作历史背景分析,演唱感情演绎要点分析,向青年学生传输国家概念、爱国意识。
充分发挥好“行走的课堂”的思政教育作用。通过特定主题的音乐会、演唱会、剧目排演等方式,在实践中让学生认识脚下的土地,深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充分探索如何让有深度的思政课也有温度。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由教师梳理相关主题,进行与声乐专业结合的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术讲座式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传统文化精神。
实施情况:
中国歌曲教学及艺术实践情况稳步推进。日常教学中,声乐歌剧系每一位教师均把中国歌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从思想价值、历史背景等各个角度深入解析,辅导学生演唱。当下,在“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视野下,艺术歌曲与中国古代、近现代诗词紧密结合,最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特有内涵,在文化走向世界方面,也同样能够展现中国风范与华夏文明的特质。由我们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办的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比赛,曲目全部选自中国艺术歌曲,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参赛者,学生们通过观看比赛、学习歌曲,从不同侧面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我们也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研究、教书育人模式的创新推广方面取得累累硕果。比赛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各种传播方式辐射世界各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外延得以扩展。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创排的大型歌剧《贺绿汀》、《一江春水》、《野火春风斗古城》都取材爱国主义题材,原创歌剧《贺绿汀》 以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的宏大历史为背景,再现了人民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怎样从青年时期开始把个人融入大时代,始终向往光明,奋进不止,成长为时代的歌手、人民音乐家的感人故事。我院院长廖昌永、声歌系主任方琼等教师亲自领衔主演,在整个排练和巡演过程中,以身示范,带领学生们读剧本、走故居、听讲座、把专业的训练和思想的洗礼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们一路演出一路体会,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得到了极大提升。
声乐歌剧系名家多,公众演出多。声歌系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其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思政课堂。如廖昌永教授、方琼教授、黄英教授分别受邀参加了今年在上海各个地标举行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在每一场活动中,他们都尽量带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为人民歌唱”的现场氛围中,感受和充分认识“艺术家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鸣”的价值观。
方琼教授深入挖掘中国古曲精髓,以古诗词与民歌的结合为表现形式,以人声和乐器的配合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核,举行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系列音乐会,以师生同演的方式,带领同学们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世界,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极佳载体。
于丽红教授带着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艺术的精神,带领学生们利用假期进行川藏线采风,发掘整理“非遗”声乐作品,将藏、羌、彝、汉四个不同民族的多首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经过重新编配,汇聚在一个舞台上,共同演绎茶马古道上的故事与生活。举办了《茶马古道川藏线——非遗优秀声乐作品展演》(6月15日)。学生们在采风过程中充分领略了祖国壮美山河和令人心醉的艺术之美。
举办少数民族声乐展演(5月27日)和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培训班(7月——8月)。通过对民族地区声乐艺术的整理、学习、演绎、传授,让五十六个民族的艺术瑰宝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激发同学们对于祖国民族大家庭的热爱,进行维护民族团结意识教育。
孟锦慧副教授在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开讲《丝绸之路上的歌声》,在“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丝路文化的系统整理,以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引领学生了解历史、认识丝路,以史为伴,与时代同行。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具有鲜明思政教育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如选派学生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五月的鲜花”2019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