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本系遴选相关教师,组成专家团队,共同研讨并制定相关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2019年3月-8月,开展专场音乐会,推出“静听琴说——跨界融合音乐会”,将古琴艺术、历史故事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用古琴音乐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打造“笛韵天籁”原创民族器乐剧,用竹之气节、竹之坚韧比拟人所应具备的风骨与不屈的精神;刘雯雯、吴爽专题音乐会《雯言爽至》、韩妍专题音乐会《琴·瑟·破》、刘雯雯《再问江南-为唢呐与管弦乐队而作》顺利举行;陆笑姿作为古琴广陵派传人,弘扬中国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中华文脉,在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厅和德国汉堡音乐厅专场独奏与重奏作品(与钢琴家阿格里奇和昆曲小生张军合作)。
推出民族音乐特色思政课程:“泱泱华夏·八音觅迹 ——中国传统音乐漫记 ”、“中国传统音乐声音地图 ”、“民族音乐讲中国故事 ”、“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应用与创作实践研究 ——从AI作曲技术出发 ”。
发挥系部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以教师党员为代表、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民族音乐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构建多样化、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思政教学体系。
接下来,将在2019年9月-12月,进一步提升本系思政教育的工作,推进本系教师的学术讲座系列课程,做好卫仲乐纪念活动、张子谦纪念活动等,完善民族音乐特色课程的教材修订与视频课程的录制。运用艺术教育的感染力,加大思政教育的社会辐射面。
同时,推动思政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共享,形成学科专业课程思政试点的系统教学文件(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完善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组建,积累教学经验与素材,为其他系部、其他院校艺术类学科的思政专业育人提供参考范本。
思政课程教学方案
民乐系以“全课程、全过程、全覆盖”的指导理念为基础的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三步走”战略为主要路径。
深掘思政元素
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总体目标为导向,从现有课程内容中进一步深掘思政元素,试点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课程,探索建立“四维课程思政群”。
编写特色教材
在“课程思政群”的基础上,编写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音乐专业教材,并将课程思政的主要理念贯穿其中,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本中形成教学体系。
建设常态体系
完成建设广泛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彻到音乐周、音乐会、音乐节中,并以上海为中心向长三角地区推广、向全国辐射,使其常态化、大众化,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
一、加强制度建设
人才培养
1)建设“四维课程思政群”特色教学体系
从专业、学院、教育系统、社会四个维度,由点及面地建立特色思政课程,形成“课程思政群”,以集群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专业:从现有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建设一批具有思想性的民族音乐特色专业课程。
学校:建设一批以民族音乐为主要内容,具有价值引领、内涵丰富的选修课,在学校产生一定影响。
教育系统:建设一批以民族音乐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内核的网络课程,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影响。
社会:建设一批以民族音乐为主要内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
2)以长三角地区为首发站,把握时代脉搏、讴歌时代主题,推广社会课堂,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建设一批面向社会的民族音乐思政专题讲座,首先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巡讲,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民乐课程思政向全国辐射的首发站。进一步总结在长三角地区的教学巡讲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课堂教学体系,向全国推广,真正走到人民群众的身边,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乐来切实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课程设置
1)领航课程建设方案围绕“四维课程思政群”开展,主要分为:专业课程、特色课程、基础课程三大圈层,分为内环、中环与外环。第一年所有领航课程投入试点,以《泱泱华夏•八音觅迹——中国传统音乐漫记》(任课教师:刘灏)、《中国传统音乐声音地图》(任课教师:刘红)、《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应用与创作实践研究——从AI作曲技术出发》(任课教师:刘灏)、《民族音乐讲中国故事》为重点,发挥引领价值,专业课程为承接面,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建设,第二年对校内开放选修,第三年以长三角为核心向全国进行推广。
2)《泱泱华夏·八音觅迹——中国传统音乐漫记》
《泱泱华夏·八音觅迹——中国传统音乐漫记》 项目紧扣“文创50”条中有关实施网络文化提升计划和培育网络文化龙头企业的有关要求,以上海音乐学院的优势学术资源依托于喜马拉雅FM的传播平台,打造一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的独特电台栏目,向大众介绍普及中国传统音乐(包括传统乐器、少数民族音乐、戏曲音乐等)的流变,并提供相关的经典作品鉴赏,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切实提高百姓心目中的文化自信。
3)《中国传统音乐声音地图》
华夏大地的每一个地区都拥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音乐风格或剧种,比如西北地区的秦腔、苏州的评弹、河北的梆子、福建的南音等等。这些音乐风格不仅具有地域特征,且具有极高的艺术和人文研究价值。本门课程拟以中国地图为基准,用小程序的形式,针对不同省份的代表性音乐风格及作品做细致的介绍,结合音频与图像,一方面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本门课程的普及与推广。
4)《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应用与创作实践研究——从AI作曲技术出发》
基于我院建设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从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应用模式出发,深入挖掘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并以新时代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结合当下最热门的AI作曲技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包括影视音乐、流行音乐等各类传统音乐的当代应用实例,使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并深入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文艺产业发展的核心意义与重要性,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时代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民族音乐讲中国故事》
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来讲述中国的故事。从时代迭变,到革命历史,再到改革开放,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故事。以民族音乐为线索,将这些时代一一串联起来,用中国人的音乐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例如:古琴的脉络叙述及琵琶和唢呐特有的西域传播思路,再详尽地通过古琴乐谱的解析来对中国文脉传承的认知。
同时,在“课程思政群”的基础上,
1. 编写民族音乐专业教材
编写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音乐专业教材,如:《民族室内乐曲集》《古琴曲集—静听琴说》《当代古筝作品集》《一带一路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美学观念探究》《建党100周年中国经典民族音乐作品集》并将课程思政的主要理念贯穿其中,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本中形成教学体系。
2.创作特色作品
创作(不少于10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音乐(民族管弦乐)作品,所有作品的演出音视频及总谱可提交做考核标准。同时申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资助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
3.社会实践教学
本系师生于2019年7月8日-13日赴山东临沂和青岛暑期活动(2019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重点团队申报),并在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开展专题课程思政主题活动,参观孟良崮战役,学习红嫂事迹,12日晚上在临沂大剧院专场社会教学实践演出《沂蒙精神 生生不息》;7月底6名师生赴贵州扶贫教学,帮扶遵义贞丰县文化馆、黔东南黎平县文化歌队、贵阳兴隆文化艺术学校(少数民族班);教师党员周立文带队赴浙江丽水畲族自治县帮扶;教师党员刘灏7月中旬赴云南保山考察学习;8月初5名师生赴甘肃武威青年音乐家协会帮扶教学实践。
此外,民族音乐系与内蒙古艺术学院达成:优生优配计划-扶持内蒙古边疆项目,主要帮扶边疆草原牧民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每年开展4次教学实践,2次在内蒙古呼和浩特,2次来上海学习观摩。今年5月我系党员教师刘灏、祁瑶、舒银等赴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学和扶持一批(每批次20人)民族地区学子。并在乌兰牧骑开展主题思政党课。
二、民族音乐系课程思政育人特色
专业教师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民族音乐系的专业小课采取音乐学院独有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专业导师为学生单独授课,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本身也可以形成榜样效应和模范带头作用,为之提供价值观的引领,因此,民族音乐系十分关注专业教师队伍的高质量、高引领性,并会定期对专业教师们进行集中培训和重点培养。
音乐会演出实践育人模式
民族音乐系因专业的特殊性,拥有非常庞大的演出资源,和非常多的音乐会实践机会,近年来,民族音乐系在音乐会主题与质量的把握上加大力度,并争取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具有价值观引领作用、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人文关怀的主题音乐会。在实践育人的同时把握思想价值的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方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领导。
民族音乐独有的传统文化价值
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的成长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与文脉的流变。民族音乐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始终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通过专业的学习、练习,作品理解认知与各类实践,让学生自发地、自觉地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系统的认知与把握,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例如:专业小课突出其个性化和课程思政的独特性,合奏及重奏课凸显团队意识和协作领导力,乐队课程将全面提升合作精神。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培训
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以教师党员为代表、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民族音乐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构建多样化、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思政教学体系。
韩妍专题音乐会《琴·瑟·破》
刘雯雯、吴爽专题音乐会《雯言爽至》
“静听琴说——跨界融合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