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1)“音乐与舞蹈学”入选国家“双一流”行列。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上海音乐学院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音乐与舞蹈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12月28日,我院正式发布《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精编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公布》: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709/t20170922_31500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发布《“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http://www.moe.gov.cn/s78/A22/A22_ztzl/ztzl_tjsylpt/sylpt_jsxk/201712/t20171206_320669.html
2)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我院三个一级学科取得优异成绩。12月28日,教育部发布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院“音乐与舞蹈学”以评分A+类并列全国第一、“艺术学”以评分B类并列全国第三、“戏剧与影视学”以评分B-类全国并列第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发布《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12/P020171228506450281540.pdf
3)着力推进学科评估评价体系建设。与上海市教科院合作完成《音乐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音乐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比较与案例研究报告)两个课题项目。
4)正式发布《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舞蹈学”国际学科评估指标》。11月27日,我院联合美国、英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世界顶尖音乐艺术院校,与中国10所音乐学院共同发布《“音乐与舞蹈学”国际学科评估指标》,签署“卓越音乐教育·上海共识”,为全球音乐学科评估标准率先提供“中国方案”。立足国际音乐学科前瞻理念、前沿态势和共同学术判断,聚焦学科建设核心要素,尊重学科建设规律,尊重传统学科特色及其差异性,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对“音乐与舞蹈学”的学科机制、学科水平、学科绩效等方面实施全面客观的评估评价,构建起学科质量监控与动态管理的自洽系统,并发挥学科建设风向标的引领作用。(上海音乐学院官网链接:http://www.shcmusic.edu.cn/view_0.aspx?cid=2&id=1690&navindex=0)
2、形成一批富有成果与学术品牌的学科态势
2017年,高峰高原学科共建设33个新型学科团队,共举办“国内外高峰学术论坛、研讨会与艺术周”25项,大师班74场,讲座188场,音乐会近119场次。其中,第十届上海当代音乐周已成为作曲学科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艺术原创与社会影响的品牌项目;首次落户中国音乐院校举办的第43届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ICMC 2017),成为21世纪中国音乐科技领域的一个里程碑;第三届国际大提琴艺术节高峰论坛暨研讨会树立起国际化音乐表演学科人才建设标杆;首次举办的第一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管风琴比赛以及全国巡演,依托学校率先国内新成立的管风琴专业,成为辐射全国形成学科高地;柏林爱乐乐团2017上海音乐学院木管音乐节,对接世界顶尖职业乐团,培养优秀管乐艺术人才;通过“听见中国”系列,传播中国经典文化;另外,建立首个中国与东亚古谱公开数据库及《东亚与中国古谱》网站以及开设亚洲共同体——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秩序再构造的系列学术讲座等,以学科建设引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艺术科创与协同创新、国际化办学与交流、艺术实践与社会服务。
3、国际高端人才师资高地初步建成
1)2017年,以创新人事机制引进高端人才,33个学科团队大大丰富了学科内涵,提升了国际化水平,提高了办学自主性。共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共外聘106人(国外引进35人,国内引进71人),占团队人员比例43%,全职引进9人。
2)提升本校优秀教师水准形成溢出效应。我校作曲学科带头人叶国辉教授获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长江学者”设立以来音乐领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者,叶国辉教授主导的《听见中国》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开展。
3)引聘世界顶级艺术家推动教育教学。如声乐表演艺术大师Renée Fleming、大提琴演奏家王健、法国频谱作曲创始人Tristain Murial、英国剑桥大学音乐学院教授Nicholas Cook、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Robert Winter、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Pierre Michel、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教授Johannes Meissl、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David Strange、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Martti Rousi、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教授陈晓勇(全职)、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阎惠昌(全职)、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指挥家吕嘉、上海四重奏组(全职)等来校开设系列大师班、讲座与课程。
Tristain Murial(一排右一)
Johannes Meissl
David Strange
Martti Rousi
陈晓勇上课
阎惠昌
4)形成一批优质师资优化课程结构。英国著名音乐学家、剑桥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开设《音乐分析指南》课程。加利福尼亚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温如柏博士(Robert Winter),开设全英文研究生课程《西方音乐史专题研究》。我院研究生部新增选修课多元化工作坊系列课程《即兴与弹拨工作坊》、《中国民族管乐艺术》课程、《钢琴音乐博览课程》国内首创课程。出版《电子管风琴演奏曲集》教材1套、中国第一本《中提琴教材基础》、《中国竹笛考级曲集》《唢呐专业教材出版》。
4、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产生一批教育教学成果
1)设立高层次学位填补国内空白。2017年设立硕士室内乐文凭,为中国第一所有此文凭的音乐院校。同时与德国汉堡音乐艺术大学共同探索设立表演专业博士学位点。
2)课程获奖。《民族音乐学描写法》《双簧管演奏艺术》获批上海市级重点课程,《东方音乐》《指挥法》获批上海市精品课程。
3)学生获奖。陈家怡获扬波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三名;张天阳的马林巴独奏作品《铸铜Bronzegu?》获 Sorodha2017第六届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名(导师叶国辉);陈大帅、赵墨佳、邓翊群三人分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组(美声)、器乐组(古筝)“金钟奖”;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古风》等一批作品与学生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金奖;上音附中朱璟廷(导师:周挺)获第八届施坦威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专业组特等奖桂冠;我院培养的“新魄力”四重奏获得维也纳海顿国际室内乐比赛三个大奖,是国内历史上室内乐参加国际赛事获得的最高成绩。
中国音乐家协会官网发布《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奖结果公示》:http://www.chnmusic.org/news/20171127111513380838.html
4)出版重要教材反哺与促进教育教学。以翻译音乐分析权威尼古拉斯·库克《音乐分析导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施韦泽《论巴赫》等著作以及诺顿音乐断代史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外经典著作的“中国化”引入、翻译与教学传播,出版《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11卷本,350万字)、《音乐上海学》系列丛书2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