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为主要教学实施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中心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以及中宣部、教育部08年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决议、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作为工作重心,收获良多。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完善师资队伍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受到院党政的高度重视,书记和院长深入学生和教学部门调研。召开院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营造了全员育人、通力协作的良好氛围。学院在有限的财力中设立专项资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学院将原公共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单立为直属院党政领导的系级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组织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教师队伍上,思政教研中心,近几年,引进了1名博士,支持一名在职教师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攻读。目前,思政中心有专职教师4名,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2名,分别具有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背景,具有学科交叉复合的优势。一名年轻教师入选“阳光计划”。
首先着力于加强现有队伍建设,组织专职教师参加各类各级相关培训和进修,人均二到三次。聘请院内外优秀教师任教。
二、制定契合学院特点的教学计划,确保思政课学时
为了切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实施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中心会同教务部门对“05”方案中的四门新课程制定了契合学院特点的教学计划,在规模上坚持小班化(相对其它高校而言)教学,在工作量计算上给予倾斜,在学时上予以充分保证。按照中宣部、教育部05方案中的学分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3学分、具体课时安排为54学时,采取2+1的做法,即课堂教学2分,实践教学为1分,一学期内完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2学分,具体课时为36学时,一学期内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3学分,具体课时为54学时,本院安排具体课时为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为54学时,实践教学为18学时;《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6学分、具体课时安排为108学时,我们采取4+2的做法,即课堂教学4分,实践教学为2分,三学期内完成。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计划比中宣部、教育部05方案中的规定增加了18学时,同时突出和确保了实践教学的学时。
三、有的放矢,推进教学改革
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从小接受专业教育,文化底子普遍较弱;作为学习主体和接受的客体,他们在价值观上注重专业,自视甚高;在思考方式及行为方式上长于感性形象的思维而拙于理性的思辩,重感情认同而轻抽象教化;同时,由于有更多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其社会视野颇广。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契应他们的特点,必须注重理论与时代实际、专业实际以及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
基此考虑,部门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觉修炼适应艺术院校特点的能力和魅力。如在语言传导上,以深入领会政治性要求为基础,努力将文件语言转换为学理语言、艺术语言和日常感性语言,以增强思政课的语言魅力;在学养支撑上,以思政课定位为中心,努力汲取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及其它学科的资源,以提升思政课的文化魅力;在人格育人上,以真诚为枢轴,要求教师爱岗敬业、真懂真信、关爱学生,以亲和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针对音乐学生的特点,我们的教师致力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贴近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精心采编教学案例,注重案例教学。将世界事、国家事、身边事、当下事、热点事引入教学。学生在课间课下或者qq、微信、微博等通讯平台上也会讨论这些问题。将时事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这种做法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性和吸引力,吸引了学生对课题的参与度,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除了及时引入时政热点外,我们在四门课中还积极引入“艺术事”,以更内在地联通思政课与艺术专业。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充分利用上音人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和资源,《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引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接入艺术中的辩证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则在文化建设及全球化部分接入音乐文化的发展问题。这些接引由于贴近了学生的专业,既使学生对思政理论有真切感受,又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
此外,结合音乐学院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克服困难,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采访老艺术家和进行专题调研,最后由学生上讲台交流所得。为此,推进建设一批思政课教学社会实践基地,2016年,已与金山区石化街道共建了首个社会实践基地。
在考试方式上,变考背功为考思考理解能力,目前,我院四门必修思政课全部采取开卷考试,考题重在测试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既减低了学生集中考试时的负担,又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提高必修课教学实效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配套选修课建设。如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将中国哲学中的人格培植、气象护养、心智扩充之论作为中心,重视人生大格局的传导,从而既有别于普及性讲坛的过多附会,又有别于哲学专业教学的重逻辑脉络轻人文价值发掘的做法,显示了分明的特色,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思政中心教师连续两届荣获一、二等奖的好名次。
四、配合教学,延伸教学新平台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平台,但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政课教学的要求远不止于此。从思政课水平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来看,还需要积极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和渠道。我们的做法是:
创办思政人文综合素养类学术普及讲坛。为提高上音学生的思政人文综合素养,促进艺术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帮助大学生在大的格局上把握时代、社会、音乐以及个人的人生定位,自2005年起创办面向全院大学生、研究生和干部教师的思政人文综合素养类学术普及平台《翰博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13年,每年举办6-8次讲座,在院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形成了品牌效应。
应该说,举办人文综合素养类讲坛在其它综合性高校较为寻常,但在上音这样一所音乐专业院校却是首创,相信就国内其它相类的艺术院校而言也可作如是观。讲坛密切了上音与其它高校间的联系,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上音的影响。持续而成功的举办吸引了约二千人次前来聆听,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党员干部、专业教师和离退休教职工,受众面和影响面极广。讲座拓展了我院学生的文化视野,促发了艺术生更宽广的文化兴趣,提升了上音学生的思政人文综合素养,从而也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带动了我院思政文化公共课的教学和建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讲座,我院师生对作为人文的音乐以及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不仅如此,这一讲坛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获得了主流媒体的充分肯定,上海《新闻晚报》以“大师班给艺术生补上文化课”为题予以专门报道,中新网、新浪网随即予以转载。
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和文化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管道
大学师生关系疏离化是今日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原因。值得庆幸的是,上音由于其优秀的传统和音乐精品教育的特点一直保持着密切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说,这是上音能取得一流专业教育成就的基础。有鉴于此,思政课教师针对上音和上音学生的特点,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真诚讲课,也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付出。每门课程期末都要提交一个实践报告,对于实践报告的题材,学生独立自主选择,教师不定时跟踪辅导。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可以提出个人的意见和技术性的指导,但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段途径不加干涉。课堂管理上,思政教师既严格要求,又讲求艺术性和人性化,努力避免生硬机械的训斥方式,从而起到了使学生理解并自觉的功效。
课后课外,思政教师主动好学,积极参加学生音乐会和其它文化活动,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和真诚的欣赏者,从而与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互信关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和问题也愿意向思政教师倾诉。
六、加强科研与交流,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近几年,学院在观念和资金上给予思政中心很大的支持,不仅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各种培训,而且鼓励思政教师赴全国各地参加不同级别的关于思政课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尤其是“全国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学院每年必派教师参加,这个会议是针对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研讨会,在会上,更集中的探讨和研究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各个院校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切实起到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2016年5月,思政中心发起主办了全国首届音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协作论坛。这是全国首次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协作举办的学术论坛。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10所专业音乐学院参会。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韩立萍,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振连,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艳等参加论坛并作主题报告。40余位相关各院校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在新形势下针对各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经验,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充分讨论,就今后加强校际间的教学协作交流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教学协作机制,达成多项成果和共识。
2017年4月21日,由我院主办的“中国近现代音乐、音乐人与爱国情怀”跨学科研讨会在沪上成功举办,来自北大、清华、复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的德育内涵进行热烈研讨,对我院思政课教学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中心还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市级科研项目和课题。2015-2017年,思政中心教师共承担市教委本部项目2项、德育决策咨询课题1项,德育实践课题2项,上海音乐学院思研会课题2项,一项目入选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择优出版计划,出版专著、论文集4本。
上述的种种努力,使我院思政课教学改变了以往边缘和弱势的状态,思政课及思政教师的影响和口碑不断提升。很多学生改观了以前对思政课的认识,表示“思政课挺有劲的,也不是那么无聊嘛”。在近几年的思政课学生评教中,思政课教师平均获得86.6分,一半教师获得95的高分。有些学生在评议中还表示:“感谢老师的教导,老师上课守时、流畅、博学有幽默感”;“上课的内容有特色,使我们对艺术文化各方面有了更多的理解”。
上海音乐学院思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