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音乐学院专业班底打造的原创音乐剧《海上·音》,继今年9月首演获得各界好评后,从11月25日至29日起再次登陆兰心大剧院,进行第二轮连续五场演出。
《海上·音》首轮三场演出不仅票房告捷,场场爆满,还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看过的观众、艺术评论者、媒体等各界人士都纷纷点赞,更对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任赵光教授为全剧打造的音乐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听取各方意见后,主创团队对剧本、音乐、多媒体、舞美等各方面进行进一步雕琢和完善,力求打造一部具备国际一流音乐剧制作水准,又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精品之作。
本轮演出更兼顾历史真实性与戏剧艺术性。故事发生时间跨度从1939年初冬延续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故事发生地从霍山路搬到了徐汇区法租界,即现在上海音乐学院所处区域。剧情仍然围绕在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学习声乐的女学生凌芸和来上海避难的犹太小提琴家乌纳之间的故事展开。为了使剧情更加合情合理,对主要人物的身份进行了调整。女主角凌芸的哥哥凌霄身份变为由国立音专培养的作曲家,后毅然赴敌后参加抗战的进步青年。虽然凌霄从头至尾都没有在剧中出现,但他寄来的一封封家书成为推动整个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将本剧引入高潮。
此外,剧本的台词和唱词也进行了艺术化的修改,以更贴合剧情,展现男女主角情感的升华,以及日军军用码头警备队长小野次郎复杂的内心世界。赵光教授不仅对音乐进行了细节调整,还为新增的女主角爱情之歌《夜空》,以及展现国立音专校址变迁的《接龙歌》进行新的乐曲创作。
在演出中,观众将在现场看到中英文双语字幕,英文邀请了美国威尔斯利大学英语系在南京的犹太访问学者把关。演出末尾,还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所有在国立音专时期任教的犹太教师及上音参加新四军的老战士名单。
这部从校园走出的原创音乐剧,以历史和校史为依据,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表达对战乱时期先辈音乐家们以音乐为武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牢牢相连的无限敬意,也表达对即将迎来88周年校庆、在风雨征程中不断前行的上海音乐学院的美好祝福。(陆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