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谈“歌剧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5-04-24浏览次数:1080

2015年03月12日   01 :要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特派记者 朱珉迕
  
  时隔一年,廖昌永代表在两会上,再度谈起了他的“歌剧中国梦”。
  趁着会议间隙,廖昌永拿出随身携带的歌剧 《一江春水向东流》台本,到处征求意见。11日下午,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这部去年首度搬上舞台的原创歌剧将接受一次颇为艰苦的修改,力争在年底以更趋完美的形象重登舞台。
  一年前的3月5日,廖昌永在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时,曾把自己的“中国梦”介绍给习近平总书记——拿出经典之作,让中国歌剧在世界舞台上传唱不息,乃至形成歌剧艺术的“中国流派”。他介绍说,上海音乐学院计划创排歌剧《一江春水》、《日出》、《家》,以此形成《上海三部曲》,作为探索“中国流派”的试金石。
  廖昌永的设想,得到了总书记的积极回应。就在去年,《一江春水》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创排完成,进行首轮公演。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度与廖昌永谈起了 《上海三部曲》。
  “去年算是一份初步的答卷,但我们不希望它只是演那么两三场。”廖昌永说。尽管《一江春水》的首演收获不少赞誉,主创人员却已经卯上了作品中依旧存在的部分结构性缺陷,并在春节前请各路专家作了一次“大会诊”。这次颇为艰辛的修改,又将持续半年,“为了让它成为一部真正的‘精品’,我们必须不断打磨。”
  廖昌永说,《一江春水》的创排在相当程度上开创了先河:这是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完整运作一台原创大型歌剧,几乎集合了全院各个学科的力量;创排过程中,在版权保护、市场运作等方面,也遇到诸多此前未曾预料的挑战。
  对他和不少音乐家而言,这并不是一份讨巧的工作。廖昌永介绍,整台歌剧的排演过程,演员们几乎没有拿排练费;到了首演时分,主要演员一场下来的报酬在3万元左右,而如果作为歌星上一些晚会,“也许只唱一首歌就能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他曾对总书记直言,为一台原创歌剧所付出的精力,或许远超一台选秀节目,艺术家收获的名利却可能恰恰相反。他也并不讳言时下干扰到文艺界的浮躁情绪:受商业主义的裹挟,一些文艺创作“唯经济产出论”,“不管东西好坏,赚到钱就行。”“但作为文艺工作者,你必须做出选择,是去迎合市场,还是去做留得下来的东西?”廖昌永说,“如果你要做精品,就必须排除外在的干扰,学会承受孤独。”
  廖昌永呼吁要像看待GDP那样看待收视率,“并不是完全不要,但绝不能成为唯一导向”;况且,“如果你做出来的东西不能成为精品,不能经久不衰地演下去,那就是浪费。”他希望正在修改中的《一江春水》和几年内将陆续启动创排的《日出》、《家》,以及新近获得确认、反映二战时期上海接纳犹太难民的歌剧《上海方舟》,都能承担起“精品”的使命。“现在已经到了谈论 ‘中国流派’ 的时候了吗?”记者问。廖昌永迅速作出回答,“是的。”
  “大家会努力去做,因为我们热爱这个事业,而且坚信我们的付出和承受的孤独,都会得到理解。”他解释说,“除了被历史书写外,一个艺术家,更应该做一个书写历史的人。” (本报北京3月1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