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丝竹 德韵传承——上海国乐研究会成立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新闻稿

时间:2021-11-29浏览:790

 

 1127日,“文曲丝竹  德韵传承”——上海国乐研究会成立80周年史料展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拉开了帷幕。

  

 

上海国乐研究会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民间国乐团体,以演奏地方风韵浓厚的江南丝竹见长。该团体由已故著名国乐大师孙裕德一手创建,自1941年成立,发展至今亲历见证了上海民族音乐在旧时代的沉浮与在新中国的成长。现会长由孙裕德之女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孙文妍担任,团体通过定期集会合乐,对江南丝竹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恰逢上海国乐研究会成立80周年,值此周年之际,本次展览即借上海国乐研究会之眼,通过大量的史料展陈以及实际的音乐展演,以学趣并重的方式向大家呈现出这段属于上海民乐的发展历程。

1127日纪念开幕活动在上海音乐学院艺术成果展厅(淮海中路1117号)与上音歌剧院民乐排练厅(汾阳路6号)两个会场分别举行,共包括活动开幕式展览揭幕、学术讲座与音乐会四部分内容。

  

  

上午10点活动开幕,由东方乐器博物馆梁媛老师主持,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常委、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老师作为策展人发言,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英教授致开幕辞。受邀到场嘉宾还有: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江明惇先生,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副主任刘灏,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吴强,上海音乐家协会、民族管弦乐协会副会长左翼伟,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黎明和副主任朱静波,中国传统乐器制作师、东方乐器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沈正国等人。

  

 

在开幕仪式上,史寅老师真情流露于上音的代代传承,并将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国乐研究会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

  

刘英副院长就百年上海城市中的传统音乐历史以及国乐研究会与上音的关系做了高度概括,表达了对民乐未来发展的期许以及上音人整理国乐的历史使命。

  

  

嘉宾朱静波、沈正国、傅沛华、卢成荣、孙文妍也特别为活动进行了发言,他们分享了自己与上海国乐研究会的结缘,段段入心,感人肺腑,同时也表示了对此次活动的期待与祝福。最后,在阮弘、周韬、乔忠芳、范纬山、樊艺倩五位老师恬静清新的《中花六板》中,开幕仪式就此落幕。

  

 

在艺术成果展厅的展览揭幕活动中,上海音乐学院退休三弦教授张念冰先生与东方乐器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沈正国先生分别向东方乐器博物馆捐赠了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与演奏比赛一等奖奖杯以及仿孙裕德四、五十年代用的六平均孔、九节紫竹萧,以此表达他们对上海民族器乐发展的鼎力支持。

  

  

下午1点半,三场讲座如约而至由阮弘博士、孙文妍教授、萧梅教授三位老师分别主讲,东方乐器博物馆邢媛老师担任主持人。

  

  

其中,阮弘博士主讲的《上海国乐研究会历史研究》以上海国乐研究会的发展为脉络,叙说了其前世与今生,并以与上海国乐研究会相关的“乐人”、“乐事”、“乐曲”为基础铺展开来,为观众们再现了这段历史故事;

  

  

孙文妍教授主讲的《孙裕德与上海国乐研究以上海江南丝竹的发展为引,并将孙裕德先生的成长经历与音乐故事一一铺陈,而后到上海国乐研究会其独有音乐语汇之独特与成因的陈述,让观众们更加走近了孙裕德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以及上海国乐研究会这一浓缩了上海民乐发展的民间团体,作为讲座中的“加场表演”,沈正国先生与周韬先生的现场演奏更是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萧梅教授主讲的《中国的“乐社”——再谈传统的当代性》自“社”、“会”、“班”三个概念的解释阐发开来,并以妙峰山的进香演出为民间演出活动的实例引出中国音乐中的三个关键字:乐、和、人,最后再落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考察无法绕开对乐社进行关注”这一观点之上三位老师带着各自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学术立场出发,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无比生动的讲演。

  

  

随着讲座的终止线划下,丝竹乐声悄然响起,上海国乐研究会80周年纪念专场音乐会开始了。11月的上海寒风呼啸,但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挡观众们的热情,现场座无虚席,气氛更是热闹非凡。此次音乐会均由上海国乐研究会的成员们演奏,他们一同为大家带来了10首江南丝竹名曲,分别是《欢乐歌》《青莲乐府》《云庆》《中花六板》《三六》《汉宫秋月》《凡忘宫》《南正宫》《春江花月夜》以及《行街》丝竹合乐好不动听,细雅风韵一“览”无余,引得在场观众连连鼓掌。

  

  

 “文曲丝竹 德韵传承”,正如其题所示,以演奏江南丝竹文曲见长的上海国乐研究会,在孙裕德和孙文妍两任会长的领导下,将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之重任予以己肩,并将“德性”与“琴韵”依代传承,使得上海国乐研究会成为了上海民乐界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而这种“传”还将不断继续下去,路漫漫,行未止......

  

 

撰稿:张晓萱 邢媛

审稿:史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