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国际)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研习班,在上海美臣大酒店与线上同时举行。
音乐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们展开了有关音乐美学学科的取域定位、中西美学思想碰撞互鉴中重新认识音乐观念等方面的学术对话。67所高等院校一千三百余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与专业学生参与了线上研习与讨论。
实事求是鼓励学术争鸣
本届讲坛以“实事求是——作为音乐美学史的音乐美学”为主题,上音副院长冯磊表示,通过“办实事、求事实”,鼓励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希望将此活动打造成为上音音乐学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持久的、常态化学术项目。
本届讲坛邀请国际音乐学学会主席、香港大学教授蔡宽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次炤,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叶明春等高校音乐学、音乐美学、艺术学理论相关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论坛首席导师韩锺恩教授以及上音冯长春教授、孙月副教授,就中国古代近代当代音乐美学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艺术终结的历史背景下音乐介入社会、音乐创作的个性风格等多个音乐美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主题演讲、展开讨论。
论题丰富开阔学术视野
韩锺恩、孙月、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崔莹、复旦大学博士赵文怡分别担任线下、线上各场主持,7位主讲专家与4位青年学者分别发表13个场次的主题演讲,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对音乐美学的历史研究,例如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对古代音乐的重新认识、新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中国近代音乐美学、伴随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历程的个人见证;对音乐美学定位的探讨,例如,置于艺术学、美学与哲学之间的音乐美学;以及音乐学写作等。
本届研习班正式学员共67人,他们是经过首席导师与研习班导师团推荐等方式选出的,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等12所音乐专业院校,以及浙江大学等7所综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所师范类高校。在5天里,研习导师与学员线上、线下总授课量60个学时,包括主题演讲、互动研讨与研习讲评。学员们纷纷表示,参加本届系列学术活动开阔视野、获益匪浅。
准确定位找准学科建设方向
音乐美学注重站在音乐艺术整体高度,从哲学以及美学结合角度出发,研究音乐本质与规律,探究音乐的审美功能以及社会价值。然而,一些学者指出,目前国内专业高校的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存在定位不明晰、学科建设目标模糊的问题。
韩锺恩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认为,音乐美学既要走“形而上”路线又要走“形而下”路线。三十多年以来,这种学科分岔呈现出愈走愈远的态势——一边是沿着“形而上”走向不断提升阶位,几乎成为没有音乐的美学,或者干脆变成了音乐哲学;另一边是顺着“形而下”路线持续下沉身位,有些研究甚至成为生理学研究或者面对公众生活的医学研究。他强调,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都是通过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路径切入,依托音乐本身的结构形态,针对并围绕由音乐本身的结构形态而形成的经验与概念,去切中音乐及其感性本体。因此,“感性”才是音乐美学的研究基础。
孙月认为,在艺术学介入学科大局之后的当下,我国的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呈现集中而又突出的问题,导致处于“艺术学、哲学、美学”三重学科中心的音乐美学失去平衡、偏离本位:有抛弃哲学追问与思辨的传统,进而转向科学实证分析;有忽视美学的感性与经验,进而偷换为历史学考证与社会学统计;有模糊艺术学的对象与本质,进而泛化成文化研究等。它们给音乐美学研究带来了性质模糊、定位不准、边界游移、概念混乱、方法失当等学科危机。其中,既有音乐学学科分支自身的独立与发展,又有跨学科倡议带来的混乱与模糊,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美学的误读与滥用。相应而有效的对策是:追溯学科的历史轨迹,回归美学的感性学初衷,还原艺术的“艺术”、音乐的“音乐”,并追问“艺术之为艺术”与“音乐之为音乐”的本质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