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晚,以“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为契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一流作曲人才培养与实践战略创新团队首席教授叶国辉携手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副教授和杨珽珽、吴冠青两位博士后,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懿德,从《致贝多芬》创作背后的故事出发,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学术厅呈现了一场集讲解、分享、聆听、新作品世界首演于一体的“贝多芬《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解析暨《致贝多芬》(无伴奏小提琴独奏)世界首演发布会”。活动由国际一流作曲人才培养与实践战略创新团队主办,作曲指挥系协办。
叶国辉教授讲到,《致贝多芬》是他专门为贝多芬(1770-1827)诞辰250周年而创作,这部作品的标题与十四年前专为莫扎特(1756-1791)诞辰250周年纪念而写并首演于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的《致莫扎特》遥相呼应。《致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可以延伸至50年前的1970年,叶国辉教授日前在新民晚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贝多芬交响乐与我的邂逅》,披露了一张载有贝多芬《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和瓦格纳《唐豪塞序曲》的老唱片,对他的影响和特殊意义。杨珽珽博士后从历史与音乐的角度,解析被称之为“小贝九”的贝多芬《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与贝九的内在联系,展现这位250年前出生的音乐大师胸怀世界的博爱之情。吴冠青博士后分享了自己对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感悟的心路历程,她提出了“贝多芬的音乐是何时以何种形式传入上海”的问题,认为贝多芬为自身情感抒发不断涌现的创作能量,是身为作曲家所应秉持的初心。
讲座期间展示并播放了叶国辉教授珍藏、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贝多芬《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俄文慢转密纹唱片,以及唱片另一面的《唐豪塞序曲》,随着唱针的滑动,历久弥新的乐音从图书馆老唱机中令人惊奇地回响。研究生李懿德在钢琴上略有所思的演奏,仿佛是对这张唱片的一种无题而充满遐想的回应。
“从具有‘小唐朝’特征的《乐舞图》到《唐朝传来的声音》,可谓与贝多芬‘小贝九’《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与贝九‘欢乐颂’主题乐思生成路径的不谋而合!”叶国辉教授在阐述“无伴奏小提琴曲《致贝多芬》(2020)的创作体会”之际非常感慨;此外,唐朝音乐“酒胡子”与“小贝九”均以纯五度音程作为乐曲开头,因而充满了“和”与“合”的深层意趣。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以极其精湛的演奏技艺,诠释了叶国辉教授的《致贝多芬》,这部作品在最后的部分,将唐朝音乐《酒胡子》和贝多芬《欢乐颂》的主题,以极度精密的形态在一把小提琴上同时呈现!
供稿: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一流作曲人才培养与实践战略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