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全国人大代表廖昌永:关注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 网络艺考可常态化5月26日,结束了当天的分组审议之后,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的专访。今年他带来了哪些建议?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文化演出行业如何复工复产?今年艺考有哪些新变化?廖昌永代表和我们分享了他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一点建议和感受。

时间:2020-06-16浏览:8872

5月26日,结束了当天的分组审议之后,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的专访。今年他带来了哪些建议?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文化演出行业如何复工复产?今年艺考有哪些新变化?廖昌永代表和我们分享了他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一点建议和感受。


让少数民族音乐人才服务民族音乐

1956年,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贺绿汀,开始主持组建民族班,此后这个班先后培养出了才旦卓玛、何纪光等一批音乐人才。时至今日,民族班的优秀少数民族毕业生已逾千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文艺舞台上。

廖昌永:今年,我们希望在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上,再加大一点力度,特别是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音乐人才培养方面。尽量让这些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回到地方去,服务于当地,服务于当地的人民。


演艺市场困难与机遇并存 上海音乐学院线上开课

受疫情影响,很多文艺演出活动开始走上“云端”,对于观众来说,线上与线下,文艺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廖昌永认为,演艺市场的困难与机遇并存。“云上上海音乐学院”也已经开课,很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优质课程。

廖昌永:我想这也应该会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主动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可以化危为机。如果把线上演出组织好,我们可以吸纳更多喜爱音乐的、喜爱艺术的人真正走进场馆,去看展览、去看音乐会。

很多音乐爱好者或从业者, 可以通过“云上上海音乐学院”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方式,能够推动学校的跨学科发展、融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和创作。


学生创作180多首音乐作品 “抗疫”是最好的思政课

疫情期间,上海音乐学院从师生创作的180多首“抗疫”题材音乐作品中,遴选出了近30首,准备推广发行。

廖昌永:让我最感动的,是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创作的一首歌,叫《宝贝》,歌词说:“那些医生,是我们14亿人的宝贝。”我听到这个作品的时候,眼泪马上就下来了。本来我觉得这些孩子都是挺淘气的,但当我们面临灾难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突然之间成熟了,原来他们那么有社会责任感,那么有爱心,感情那么细腻。在作品征集的时候,我觉得“抗疫”是一堂最好的思政课。


疫情倒逼艺考思路转变 “云端”考试效果好

艺考,每年都是热门话题。今年艺考,考生、家长、学校等各方都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压力。上海音乐学院率先试行网络视频考试,取得良好效果。廖昌永认为,疫情促使人们转变了传统的考试思路。

廖昌永:网络视频考试减轻了考生的压力。今年全国艺考生可能有100万,传统考试方式将造成全国大范围的人员流动。有了网络考试,各个学校的报考数据都在增长。考生路上的压力减轻了,选择性也更多了,说不定明年我们会继续采取这样的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