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亮相清华大学后,上海音乐学院打造的多媒体音乐剧场《长恨歌》10月23日晚登陆上戏端钧剧场,向观众展现了黄自先生等上音先贤近一个世纪之前的音乐“中国梦”。
《长恨歌》演出现场
黄自,上海川沙人,生于1904年。
1916年,黄自考入清华学校,开始系统接触西方音乐,并在童子军管弦乐队吹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声部。1924年从清华毕业后,黄自先后在美国欧伯林学院、耶鲁大学学习。1930年,他受聘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音前身)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培养了以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刘雪庵“四大弟子”为代表的音乐人。
面对中国近代旧乐废弛、新乐不振的状况,黄自创作、教学、著书、编写教材、组建乐团,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半壁江山。
黄自是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的创作者,还将清唱剧首次带到中国,其问世于1932年的《长恨歌》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也是黄自创作的唯一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该作的歌词由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文教师韦瀚章参考清传奇《长生殿》以及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改编而成,共十个乐章,均选用白居易的诗句作为乐章标题 。这部作品黄自生前没有写完,过了很多年,他的学生林声翕帮着补全了。
“这是黄自运用西方创作技法进行音乐民族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它在语言与旋律、节奏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结合与运用,较好糅合了传统诗词与古调新曲,然而从传播影响来看,这部作品的重要历史价值并未得到应有呈现。”主创团队表示。
为了让黄自等大师先贤的“文化自觉”发扬光大,在黄自家属黄德音、林声翕家属林仙韵的大力支持下,上音校史馆与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合作打造了多媒体音乐剧场《长恨歌》,以新媒体艺术手段和丰富的音乐配器,辅以叙事性的音乐导赏,多元化呈现这部作品。
从源头、制作到表演,这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上音制造”。上音党委常委史寅担任总策划,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代晓蓉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上音校史馆副研究员肖阳策划制作,青年作曲家戴维一负责音乐创编,青年导演陶思婕负责舞台调度、指导学生表演,来自上音声歌系、管弦系、研究生部的多位本、硕学生参演。
去年,《长恨歌》在“致敬大师——纪念黄自先生逝世8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首度亮相,展演于清华大学。
全新升级后,今年,《长恨歌》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创想周,现场观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一位上戏学子说,“我一直觉得传统诗词就应该用民乐表现,《长恨歌》刷新了我的认知,也可见黄自先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