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中午,由上海音乐学院教务处、作曲系联合主办的“影视声音设计与音乐创作专家讲坛(第9期)”在北418教室举办。好莱坞华裔作曲家王宗贤(Nathan Wang)作了题为“电影音乐创作秘笈——兼谈与电影导演的合作”的学术讲座,并于当晚举办交流分享会,吸引了校内外师生、文化广播影视机构人员及音乐爱好者的聆听。讲坛由作曲系年轻教师陈功主持。
王宗贤先生曾为迪士尼、梦工厂、华纳兄弟、HBO、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知名电影公司及电视台制作电影、戏剧及纪录片音乐。曾为成龙系列电影作曲,近年亦为多部华语巨制作曲。作为好莱坞电影音乐大师汉斯·季默团队成员,为斯皮尔伯格纪录片《最后的日子》作曲、配器,该片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近年再度受邀参与动画片《功夫熊猫3》作曲。其担任作曲的电影电视作品还曾获得艾美奖最佳制作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等。
讲座中,王先生首先指出,音乐只占电影声音的三分之一,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到音乐与对话、音响的结合,注意三者的合理比例。随后,王先生结合具体片例,与大家分享电影音乐创作方法和技巧。从旋律、节奏、配器,和声等方面,精辟讲解如何通过这些要素的运用,写作出适合电影画面的音乐。
当作曲家在为影片创作出一条旋律之后,如何运用各种作曲技法将其变出不同情绪、不同风格。如电影《左耳》的主题,由大调变为小调来表达不同的感情。作曲家可运用的素材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旋律性的动机,一些无调性的音调,甚至音响都可以作为音乐发展的素材,作曲家要广泛涉猎并能驾驭各类型的创作。以电影《唐人街探案2》中一段绑架情节为例,运用变拍子,增加紧张气氛,营造出神秘感和危机感。而该片另一段舞台场景的音乐,则着眼于配器色彩的把握,来捕捉影片需要传达的氛围。以电影《十二生肖》中“迷宫”片段为例,揭示音乐如何捕捉动作中重要的“点”,使音乐的每一次转换紧扣画面镜头、动作和情绪的变化。
最后,王先生结合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的歌曲,与大家分享与导演合作的经历及对生活的思考,如个人职业生涯中出现的挑战,他认为要抓住来到面前的机遇,并努力做到最好,这样会有超出预期的收获。王先生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讲解,令大家醍醐灌顶,流连忘返。
当晚,王先生来到《声音设计(电影音乐音效设计)》课程的现场,与大家共同完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分享会,对同学们的问题作了专业、深入的解析。如在当代各种全景声制式下作曲家如何考虑音乐的设计,歌曲创作中的词、曲创作先后顺序,中国与好莱坞在电影音乐创作流程、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异同。交流会上,亦通过分析同学们的电影声音设计作品,探讨音画结合、风格把握等问题。现场学术气氛热烈,问答热烈精彩,使同学们满载而归。
秉持“学科交叉、资源分享”理念,自2012年起,由教务处、作曲系联合主办的“影视声音设计与音乐创作专家讲坛”迄今已举办9期。作为我院电影音乐/声音设计课程教学拓展单元,对日常教学进行有益补充。创作、教学、科研一线专家们的前沿理念分享与业界经验传授,让历届学生获益良多。讲坛活动亦得到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声音艺术工作委员会的协力支持,学术品牌影响力日益显现。
文:魏子凡、邓紫曦
图:陈冬莉
供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