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97岁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陆春龄昨辞世,他原定在三天后登台演出———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愿为人民吐尽丝

时间:2018-05-26浏览:3072

2016年10月12日,在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95岁高龄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左)携弟子登台合奏《我的祖国》。


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陆春龄,昨天上午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7岁。

陆春龄曾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得上台演出。按原计划三天后他将携弟子在沪献演 《陆春龄师生慈善扶贫音乐会》。当人们正期待着精神矍铄的陆老,奏响《鹧鸪飞》《喜报》《小放牛》等由他整理、创作的美妙笛声时,他却驾鹤西去,给世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被誉为“中国魔笛”,曾先后出访70多个国家与地区


陆春龄1921年出生于上海,他是中国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演奏的笛乐作品音色优美而醇厚,坚实而饱满,强而不躁,弱而不虚,并能自如地运用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他的笛子演奏艺术以江南丝竹为源本,体现出清新活泼、韵味隽永的特点。他整理改编的笛曲《行街》《欢乐歌》 等具有浓厚地道的丝竹韵味,他创作的 《小放牛》《今昔》《喜报》《江南春》等诸多作品广受喜爱。他曾出访多个国家地区,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音乐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他是1989年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获得多个重要文艺机构、协会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音乐界将陆春龄与赵松庭、冯子存、刘管乐这四位先生,视为新中国第一代笛家的代表人物。在业界看来,陆春龄对于中国民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把南派风格的江南丝竹民间音乐,以独奏曲的形式推上了舞台;他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理创作了大量笛乐作品,并且发展了一些新的技巧;他被称为中国南派笛子宗师,并培养了众多出色的笛家。


一辈子“笛不离身”,弥留之际还挂念着舞台


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笛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十分震惊与难受。唐俊乔告诉记者,她在大约一周前曾去医院看望陆老。“戴着呼吸器的老师当时使劲儿拽着我的手说,‘小唐小唐,笛子笛子’。弥留之际的他最放不下的仍是笛子事业。”所有学生都知道,陆春龄一辈子“笛不离身”,走到哪里吹到哪里。直至97岁高龄,他依然满怀着对舞台的热爱。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生命不息,笛声不止。”唐俊乔说,两个月前她和陆春龄一同录制上海电视台 《超级家庭》节目时,两人还兴致勃勃地商量着5月音乐会的曲目与流程。今年春节唐俊乔去看望老师时,陆老戴着红色的围巾,精神饱满得像个热血少年。“他不仅用一辈子践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骨子里对生活持有的热爱,还有通达与乐观的生命态度,也一直感染着身边所有人。”

后天就要携手杭州爱乐乐团登台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唐俊乔,将通过第二竹笛协奏曲《野火》表达对恩师的敬意与缅怀。“《野火》的音乐闪耀着光辉与热量,正如老师那敬业奉献的伟大一生。”


开过出租车的“中国笛王”,终身要做人民的艺术家


曾有无数人对陆春龄说:“您是中国笛子艺术的泰斗。”他都坦诚地回应:“若要给我冠一个名称,我喜欢‘人民’这两个字,是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吧。”的确,出生于弄堂、开过出租车、当过汽车兵的他走得再远,名声再大,也从未忘记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从举行义演的小茶楼、农村、矿区到城市敬老院中,都曾飘扬过他的笛声。

从旧社会走过来的陆春龄常把“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挂在嘴边,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为人民服务。他创作的第一个曲子就是 《今昔》。为了写好作品,他曾到工厂、矿山、海岛、渔场体验生活。“我写的,就是新旧社会翻天覆地的今昔对比。”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詹永明跟随陆春龄学习多年,一直致力于“陆春龄笛子艺术”的专题研究工作。詹永明说,他和陆老情同父子,因为老师平易近人,在教学中向来都毫无保留。

据悉,由上音高峰高原民族管乐团队与龙音制作公司联合制作的 《人民音乐家陆春龄笛子艺术》全集(暂定书名)已完成小样,囊括了陆春龄从艺各个时期的录音、专辑等珍贵资料,以及相关论文、评论文章等内容,预计全集将在六月中旬首发。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愿为人民吐尽丝。”这是陆春龄对自己的承诺。如今一代大师丝虽已吐尽,音韵与精神长留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