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献上一枝红玫瑰,与先生道别——各界人士送别周小燕现场见闻

时间:2016-03-14浏览:3966

    昨天上午,初春的上海寒风凛冽。距离告别仪式还有一个半小时,龙华殡仪馆大厅前自发赶来的市民已经排起了长队,送别享誉世界的“中国之莺”、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


  先生想吃冰淇淋,她没走远


  举办告别仪式的大厅布置得简单肃穆,两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周小燕的生平。画面上,她站在长城上唱着“万里长城万里长”。墙上挂着周小燕生前最喜欢的彩色肖像照,照片上的她笑盈盈地“看着”眼前的人来人往。遗像两侧的挽联是剧作家罗怀臻写的:“生命有时种植桃李遍南北,音乐无界自成一派贯东西”。前来缅怀的人潮络绎不绝,吕其明、郭淑珍、汤沐海、张建一、高曼华、魏松、廖昌永等音乐界人士一一到场送别先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朵红玫瑰。先生的弟子魏松说:“因为这是先生生前最喜欢的花。”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检视摆满大厅的花圈。他说:“对于先生,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都不为过。她无论道德文章、艺术人生,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能与伟大的前辈有过交集是一种幸运和机缘。”
  先生的弟子张建一情难自禁,掩面而泣。今年大年三十,张建一是陪伴着恩师一起度过,“那时候周先生还嚷嚷着要吃冰淇淋,直到现在,我总感觉她没有走。”歌唱家雷岩从山东赶来,他是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最早的一批学生,“周先生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大学毕业后,我在单位拉大幕、扛箱子,是周先生看中了我,把我吸收入学。”
  大厅只能容纳600人,更多的市民手持鲜花安静地等在门口,只为了看周小燕先生最后一眼,向她做最后的告别。
  74岁的顾阿姨一早就来了,她手里拿着刊登周小燕去世消息的报纸告诉记者,得知先生离开,她几天都没有睡好。她从小喜欢听先生唱的《长城谣》,今天一定要来为先生献上一朵花。


  再向周先生敬一个军礼


  下午2时,周先生的弟子廖昌永在上海音乐学院主持周小燕先生追思会。周小燕生前各个时期的同事、学生从世界各地而来,一起重温那些和周先生有关的岁月记忆。
  专程从旧金山赶来的女高音歌唱家高曼华说:“周先生是严师也是慈母。我当学生时只有102斤,周先生常常把我叫到家里吃饭,还把别人送给她的补品给我补身体。”周先生对民族音乐非常重视,高曼华在她的影响下唱了许多中国歌曲。“我常常唱《我爱你中国》,里面有许多重复的部分,先生教会我唱歌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唱出来的每一句都会不一样。”
  魏松是周小燕文革期间收的学生。43年前,20岁不到的他作为工农兵学员穿着军装来到上海。因为晚来了一个月,系里的老师都分配完了。这时候,有人想起尚在干校养鸡的周小燕。就这样,魏松便成了周小燕的学生。魏松还记得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南大楼3楼走廊里。昏暗的灯光下,他和韩适向周先生敬了一个军礼,把她吓了一跳。
  魏松告诉记者:“我本来是学男中音的,因为先生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她说我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戏剧男高音。”魏松还记得周小燕当年从床底下找出文革抄家时遗漏下来的外国唱片放给他听,他第一次觉得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于是开始在男高音道路上不断探索和钻研。“我这40多年所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归功于先生。”2013年,由魏松和韩适创意,请来奚其明和导演方红林,把恩师周小燕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这就是原创歌剧《燕子之歌》。追思会上,魏松和韩适站起来对着周先生的遗像敬了一个军礼。


  传承,是怀念她的最好的方式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忙于为音乐会排练,无法赶来向周小燕先生告别。正式排练前,他提议全体上交人静默一分钟,以寄哀思。余隆追忆:“周小燕先生的辞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那个年代里,涌现出了贺绿汀、丁善德、周小燕等一批音乐大家。这些为中国音乐倾注心力的前辈们,点亮了我们的音乐生活。也为上海这座中国音乐的发源地、引领亚洲音乐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希望。”
  满头白发的女高音歌唱家刘若娥说:“周小燕的爱国热情让人感动。她出生富裕人家,但仍然和我们一起,在工厂、在田野、在军队的营帐放声歌唱。她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让人敬佩。”林在勇告诉记者,周小燕生前最大的心愿是看到上音歌剧院开幕首演。身体健康的时候,周小燕常与林在勇讨论歌剧院设计图:“她对上海音乐教育事业有着无限的热爱和期待。”
  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回忆起自己60年前第一次在莫斯科见到前辈周小燕的事。那时大家没有演出服,周小燕把自己带来的漂亮旗袍借给她演出。“她那时候的样子一直留在我心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燕儿走了,我们要继承她的事业。”今年已经89岁的郭淑珍仍然在教学生。周小燕的弟子们,如今有许多都和她一样成为了老师,继续她未完成的音乐教育事业。魏松今年出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他说,希望自己能像先生一样教书育人,把从她那里学到的音乐理念以及做人的道理再传递出去,“我想这是我怀念她的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