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周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声立方——超感官空间

时间:2015-09-17浏览:5491


    这是一场音乐会?可它不在音乐厅,却在美术馆……

    这是一场装置视觉秀?也不完全是,因为除了酷炫的新媒体视觉画面、灯光秀以外,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城市噪音、实时交互电子音乐等,所有声音事件皆是通过3D全息音响在空间中呈现。另外,空间中的表演者既有演奏家与歌者,更有业余无线电运动员、装扮成建筑工人的打击乐手、“身体发光”的舞者和上海说唱演员,整体灯光设计也被纳入到一体化的“空间光影”效果之中……

    2015年夏天的魔都上海,一个引领全球最新理念、融合艺术与科技的创新项目横空出现,它就是:“声立方·超感官空间——从听觉出发的非典型跨媒介艺术展演”!

    此次展演属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基于3D全息声音系统的交互式音乐多媒体舞台表演示范工程(山水乐坊)”的一项组成部分,由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共同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创作与技术团队领衔,特邀参与项目合作的高校与机构有:中国美术学院、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心、上海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以及多个知名国际高端软硬件品牌。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展演既体现了跨领域的合作,也引领着多学科相互交叉、跨媒体全空间呈现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之潮流。

    这样高端及探索性的展演形式,是否很前卫、很先锋、曲高和寡呢?笔者获知,在8月21到30日为期10天的连续展演中,几乎场场爆满,吸引了3000余名观众,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段涵盖了从儿童至老年人,甚至首场展演是献给盲人观众的公益场,虽然眼障者无法感受到画面,但他们却能更忠实、更敏锐地倾听和体验。其中,对这次展演最为关注的人群还属新媒体、当代艺术与传媒、音乐人和科技工作者等。

    “声立方”的艺术总监、总导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陈强斌教授认为,整个空间就是一件声音装置作品,在演出现场,观众会感到声音离得更近,和他们有所直接呼应。“你聆听到的不仅是音乐的现场演奏、不仅是歌者的现场吟唱,而是这个特定空间整体的现场呈现与感受。” 

    著名音乐理论家、评论家杨燕迪用了五个“跨”,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跨感官、跨艺术、跨时空、跨媒介、跨科技”“上接先锋实验,下接后现代混搭” 。对整场演出,杨燕迪认为,新媒体与真人秀互动,内容触及了当代人生存境遇,又以音乐特有的韵律与结构感,予以加強与统合,值得关注!

    据悉,“声立方”中所应用的“3D全息声音”技术,是目前全球最先进、最成熟的3D声音还原技术。演出现场由129只音箱分四层空间包围式排列并配合三面投影,跳脱出了传统音乐会的演绎模式,以整个空间作为舞台。所有作品构成元素包括:电子音乐、实时无线电呼叫、摩尔斯电码、城市噪音、方言说唱、社交网络、原声器乐、人声、舞者、交互式音频视频、灯光等,……一切可听、可见、可触、可感的元素构成了一个超感官的世界。观众席就是舞台的一部分,表演者在观众之间穿梭,而观众也不只是被动地观看,也利用手机通过传感控制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作品中“交互式”段落的演出。由于观众参与的不确定性,因此每天演出的部分内容是由观众决定的。

     “声立方”以整体构思为总体结构,其中又分为四个部分,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融合不同的声音及艺术表现形式围绕“宇宙,城市,人,情感”等四个主题而展开递进式叙述——宇宙,声音的起源;城市,承载着万千声音;人类,赋予声音生命,令其从物理振动转化为情感的共鸣体。声音由此将人、城市、宇宙维系在一起,借以从宏观至微观,从外部空间至自我内心深处,感受声音转译其间的感知振颤。

    第一乐章《电波协奏曲-Wave concerto

    ——电子音乐、实时无线电、交互视频与实况影音

    变幻的电波声是一切声音的初始状态,是前物质世界的遗物,同时其又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象征,现代的声音文明从此起步,声音编码承载一切有声或无声的讯息。

    ……现场架设了大功率无线电天线,业余无线电“演员”实时发报、呼叫并与世界通联,发报机触发交互式视频图像的变化,所有实时无线电声讯皆接入电子音乐程序和3D音响控制系统在空间中展现;同时,面向全国网友征集的手机录制生活创意视频,也被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作为视觉与声音实况素材。

    第二乐章《城市迷阵-City-Maze》

    ——音乐跨媒体剧场行为

    这是一个关于上海的记忆迷阵,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在一起,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城市声音带着我们穿梭在这其中,而我们听到的,远比声音本身要多得多……

创作者运用手机交互控制技术,实时与观众互动,利用3D全息音响进行配合传递,运用上海的方言说唱加上别出心裁的打击乐(由工地钢管、铁架、锤子、铁桶等组成的敲击乐器,而演奏员却是穿着工作服的建筑工人),让人觉得原来生活中折磨人的噪音,也可以奏出这么富有节奏感,强弱有序的打击乐,让观众沉浸在现实与幻境之中。

    第三乐章《声影二重奏-Sound-Body Duo

    ——舞者、萨克斯、电子音乐、交互视频

    该部分将声音的概念延伸到人的个体身份确认、又及群体中人的处境,人的喜怒哀乐在一个由声与光共同营造的空间里呈现,声与光、光与影的二重奏。

    在这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紫外线感应及动作捕捉技术,来实时交互3D全息声音和视觉画面。

    第四乐章《浮生之歌- Spiritual of floating lives

    ——人声、电子音乐与交互多媒体

    城市化与信息化进程使声音迷失在各类媒介中,源自我们自身的声音竟成了奢侈品。用声音来唤醒城市,挽救声音,也就是在挽救我们自己。

    这部作品通过采集多种媒体的人声与现场人声交融叠合,逐步发展成为电子音乐混合现场合唱的“圣咏”,其中运用了ipad的重力感应技术,实时控制效果器的量值来配合人声的表现。

    “声立方”展演是基于音乐表演与声音艺术、3D全息音响空间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无线电与城市声景实况、电子音乐与民间艺术诸元素的艺术与科技多重融合体。创造了感官的全新体验,将声、光、电以及视觉影像巧妙组合,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跨界演出,可谓是“艺术跨界”的历史性突破与创新。

      “声立方”的核心团队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师生组成,秉承着“走出院校,拓展音乐艺术的表现空间,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和宗旨,音乐工程系师生走在了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最前沿,其代表性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品牌项目是由陈强斌教授创办于2006年的“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今年10月将举办第五届,该项目现已逐渐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期待着“声立方-超感官空间” 的2.0版、3.0版……

 

*附录:“声立方-超感官空间”主创成员

音乐与音频技术主创:房大磊、秦毅、杨扬、徐志博、李磊

 团队成员:翁若论、谢浚、徐枝新、秦榛、周东、金韦龙、王诗杰

视觉与影像技术主创:孙效华、达彦、包为跃

团队成员:唐雅怡、杨骏涛、李睿、马可、浦众、于正、蒋冰玲、张弘、纪佳庆、潘伟挺、王梓

空间光影设计:陈建华

3D音响技术:林勇  邹四维  陈申  徐真德

 

                                                             (纪冬泳、刘灏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