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每年都给乐迷朋友奉上高品质的音乐盛宴,并始终以推新人新作为宗旨,这离不开艺术家和组织者的辛勤付出,本组十日谈就邀请他们来为我们亲述上海之春台前幕后的故事。
从《红旗颂》1965年5月问世,到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再次奏响,正好是半个世纪。50多年来,我的创作道路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使命感”。由于对祖国对党的一片赤诚,我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始终坚持为祖国为人民写作。令我欣慰的是《红旗颂》受到了历史的、实践的检验,使我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实践证明,越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的生命力。同时感到,没有“上海之春”就没有《红旗颂》。
我10岁那年参加新四军,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经受着战火的洗礼和极其艰苦生活的磨炼与考验。1945年9月,我15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5月,我作为华东军区文工团的一员,随部队进入上海,同年11月,我们全团同志,集体转业到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1951年,我任电影作曲。1956年,我为故事影片《铁道游击队》作曲,创作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插曲。
从1959年至1965年,我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指挥。是母校的老师们解放了我的“制作生产力”,我的内心一直充满感激之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创作了《城南旧事》《庐山峦》等一批电影音乐以及几部管弦乐作品。1990年离休后,我给自己定下“三大任务”。第一,继续有选择的创作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例如电影《焦裕禄》,电视剧《魂系哈军工》等等。第二,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在部队度过的,我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要报恩,因此,我一定要为部队做点什么。1990年后,我到部队去,称之为“回娘家”,行程万里,义务为部队写了三十几首歌曲。例如:长春飞行学院院歌,合肥炮兵学院院歌,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师歌,云南边防雷达旅旅歌……还教战士们演唱。我还以亲身经历给战士们讲革命传统。同时,走访部队,了解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很受彭舞和教育。第三,继续写管弦乐作品。我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写了背景音乐管弦乐组曲《雨花祭》,接着,写了弦乐合奏《龙华祭》,这两部作品和《红旗颂》,以及为庆贺党的十八大而创作的交响组曲《使命》,四部作品的思想内涵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歌颂祖国、人民,歌颂党和人民军队的主旋律作品。
1942年后,我们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对十几岁的我而言,最重要,最具有终身指导意义的有两条:第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艺要来自生活。这两条像明灯一样,照亮我一辈子的前进道路。
我的一些作品,能被广大听众接受、喜爱,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他们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最高的褒奖。为祖国、为人民写作,对我不是过时的口号,而是终身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
吕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