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报:刘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院报采访,请谈谈我院青年教师“音才辈出”计划的背景意义、方案核心以及突破创新?
刘艳:我先讲一下背景。学校去年对师资队伍情况做了调研,通过走访各个系部、系部到院党委会汇报工作等形式了解了各系部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包括规模、结构、需求以及存在问题等。从调研的数据和教师们的反映来看,学校人才队伍断层现象还是非常明显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科发展角度,中青年教师中缺乏高水平领军人物,学科专业教师在年龄、职称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梯队。良好的师资梯队需要老中青相结合,这样整个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分析下来:我院50岁左右及以上的教师群体在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相对于中青年教师群体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学校优秀师资青黄不接的状况,教师们普遍表现出了担忧。
第二,从师资队伍人数看,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总人数50%以上,从数量上来看不算少,但在相应学科领域缺乏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从整个学科发展需要来看,学科团队作用没有很好凸显出来。但实际上团队作用的发挥恰恰是上音非常优良的传统,正如《梁祝》的诞生就是团队发挥了很好作用,大家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合力形成这样一个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作品。大家把力量和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合力才会诞生这样一部宏大作品,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经验。但从目前情况看,团队效应还没有很好发挥出来,从学科带头人、梯队成员、青年骨干教师遴选上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第三,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占学校半壁江山的青年教师必将会成为未来上音发展的主力军。我们要主动、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多方位培养,按照学科发展需要以及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从调研的数据看,这几年“曙光计划”、“晨光计划”等人才项目,学校申报的青年教师明显缺乏竞争力。
从上述背景中可以看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院报:“音才辈出”计划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是什么?
刘艳: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大家都学习了,作为培养音乐艺术领域人才的摇篮,我们更要积极响应和号召青年教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激发青年人才的创造活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有一些实践和一些创作氛围、平台、环境。院党委出台“音才辈出”计划,意在给青年教师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搭建一些平台,提供一些服务和激励,使拔尖人才尽快涌现出来。
从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角度来说,40岁之前这段时间是一个人最有爆发力、最有创造力的时候。通过各种培养措施让这些老师脱颖而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段。当然这不是说40岁以上老师就没有创造力了,40岁以上老师相对来讲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状态,一些高层次项目申报中,可以看出40岁以上的老师还是有一定优势和竞争力的,而40岁以下青年老师机会总体比较少。这个年龄阶段又是青年教师发展的黄金时段,怎样激励青年教师在最黄金时段发挥出最大潜力,这是院党委提出这一计划的出发点。
院报:我院出台青年教师“音才辈出”计划的目标和实施原则?
刘艳:学校出台“音才辈出”计划实施意见实际上是党委寄予青年教师的一份厚望,希望上音是人才辈出的,这个美好期待从取名上就代表了一种良好愿望,希望我们的拔尖人才能够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尖而出。这次整体计划目标是希望用3年时间能够集中扶持、培养一批核心骨干青年教师100名左右,每年有30名左右老师能够得到全方位扶持,这是我们总体目标。
从实施原则上看,第一,尊重人才成长客观规律,不搞突击,不拔苗助长。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需要有这个耐心以激发青年教师创造活力为目的,鼓励大胆探索,在创作、表演、参加比赛、课程建设、学科科研项目上,只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来,经过专家评审后认为方案可行,学校就积极支持,不设框框。第二,聚焦重点。对接“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需要,聚焦在创作、表演、理论和现代科技融合等领域。这些学科建设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重点支持。第三,整体的实施。在整个申报过程中不拘形式,可以个人申报,也可以团队申报。同时坚持过程激励与成果奖励并重。不是成果出来后再给奖励,比如某个老师带学生去参加某项国际大赛,在备赛、参赛过程中就给予一定支持和资助,如果比赛获得了优异成绩,再对成果奖励。不以成败论英雄,更注重于你努力去做了什么。学院党委的出发点是鼓励大家努力投身于学院的教育事业,努力在实践中提升。当然我们也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老师,希望能百花齐放。
院报:实施“音才辈出”计划的平台是什么,建立了怎样的创新保障机制,突破点在哪里?
刘艳:从整个搭建平台上来看,实施计划应该是全方位的,即教学平台、科研平台、艺术实践平台。邀请专家分别在这三个平台上进行评审,如果申请项目得到认可,对这个项目大致成本测算给予相应经费支持,一人一事一议原则。这个计划是开放的、多元的、灵活的,目的是要激发大家的创作活力,释放青年人干事业的热情。不设统一的时间限制,不设具体金额限制,根据各个项目申报的情况来定,首批重点扶持期限定在3年内。
此次“音才辈出”计划,还建立了一些机制保障。第一,组织领导机制。整个工作是在学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各部门组合形成一个工作协调机制。对教师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各系部、各职能部门有共同协调配合的义务。第二,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对此下很大决心,列出专项资金,对项目启动和整个实施过程给予资金资助。第三,联系服务机制。在“音才辈出”计划推出过程当中,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为青年教师服务。首先,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和青年教师结对联系制度,方便他们协调各个环节的疏通,协助解决一些问题。其次,建立老教授和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制度,对扶持的青年教师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引领。第三,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对青年骨干教师发展中一些共性问题,举办专题培训,或通过沙龙等方式来搭建横向交流平台,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
总的来说这个计划的突破点,在于不是按照传统思维简单统一标准操作,而是从全方位的、有重点的、开放性的、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角度来鼓励。“音才辈出”计划作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系列举措之一,希望通过这项措施,使师资队伍建设在不久的未来能够走上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使学校整个人才梯队走向我们期待的良好局面。因为对任何一个高校来说,办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这是第一要素。
院报:“音才辈出”计划中,指用三年时间来扶持培养一批青年教师骨干,那么三年以后呢?
刘艳:我们做一件事情往往要有一个短期目标和一个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来说,因为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需要引起重视,近三年计划就是要在这件事情上重锤出击,先把这一关突破。三年以后我们要根据这个计划的实施效果,再调整完善,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定是持续的。以后在不同层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不同的支持,比如针对“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需要的带头人也会有一些人才政策出台,需要一些高层次人才,能够引领整个学科发展。现在对青年教师扶持,也是希望未来有足够的能力来冲刺人才特区,它实际上是一种铺垫,是人才储备。长期目标来讲,随着学院“十三五”规划的起草制定,师资队伍的规划也一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届时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目标也一定会明确。
院报:《梁祝》之后,虽然上音获奖作品层出不穷,但像《梁祝》深入人心、广泛流传的作品还是有一定距离,“音才辈出”计划是否有再培养出能够创作《梁祝》这样宏大作品的人才愿景?
刘艳:这样的人才愿景,我想在上音是一以贯之的,记得上学期有幸聆听俞丽拿老师开设的“《梁祝》的故事”讲座,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梁祝》是集上音全校师生的合力而形成的宏大作品。上音再现《梁祝》当年的辉煌,不是没有可能的,从历史积淀、现实条件、整个学校财力的基础、我们人才的素质、时代的背景来看,都没有理由说不能够产生新的更优秀作品和教学成果。由此希望大家更能够理解学院对青年教师的支持,是站在上音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的,这是形成学院整体合力和竞争力必不可少的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我们的文学艺术和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培养音乐艺术人才的摇篮,上音责无旁贷。我了解到《梁祝》当年的时代背景,孟波书记在1958年提出来的口号是“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成绩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我们现在不也正是需要这样的创作激情吗?学院党委希望“音才辈出”计划能够在校园里激起这样的波澜,激起青年教师创作的燃点,燃烧起一种热情,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相信全院师生都有这样的共识,希望把这项计划落实好,达到预期效果。
谢谢你们的采访,但要说明的是这是我个人对学院党委出台此项计划的理解,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